隨著橫軸跳躍突襲的次數增長,頻率已經開始呈現指數級瘋狂增長。
不要說大型艦隊的司令官,光是細分到小隊級的指揮官都要十分頭疼。
平均每天就至少有三次突襲,有時候早飯還沒吃一半就會收到突襲警告,有時候是正在開會總結小隊狀況的時候收到突襲警告。
而且距離運輸船和特殊信息戰戰列巡洋艦越近的位置,突襲頻率越高。
幾乎已經快銜接成無縫銜接式的瘋狂突襲。
各個艦隊群司令官不得不下令讓戰列艦圍住運輸船和特殊信息戰戰列巡洋艦以保證護衛目標幾乎不可能被突襲艦隊摧毀。
但誰能保證呢?
在納迪沙愈發瘋狂的突襲下,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運輸船或特殊信息戰戰列巡洋艦戰沉的消息遞到了聯軍的最高指揮層的司令官們麵前。
一刻未能為那些乘坐著泰坦和主宰的指揮層們感到悲哀,馬上趕到戰場的是納迪沙艦隊的長程打擊。
納迪沙的艦船並非一直遵循常理,它們有著一個......令文明們的艦船設計師們眼前一黑的設計。
“鐵拳”級輕裝火力支援艦。
到底有多麼輕裝呢?
這玩意用與它交過手的司令的話描述就是,一個T級武器上麵鍍金一樣鍍了一層裝甲,象征性的給了一個薄如薄膜的護盾,最後加裝了幾個常規亞光速引擎,並且裝了個橫軸跳躍超空間引擎。
這就是鐵拳級。
一次性的報廢品。
納迪沙憑借無人操控,精準調配火力,精準指揮,精準炮術,以及最根本的納米機器人為優勢來源。
一艘節點型操控一堆鐵拳級,就足夠打的一些規模較小的中型艦隊暈頭轉向。
破解的方法也很簡單,打碎指揮這幫玩意的家夥就行了。
主機不會去專門指揮這些玩意,但那些前線指揮的節點型也不是什麼好人啊?
那些玩意出神入化的偽裝技術,反隱形的偵測部隊都快被玩麻了。
試問你剛搜查完的一個小行星帶裏突然飛出來兩艘納迪沙的戰艦,你什麼想法?
那當然是在打臉啊。
而一刻未能為這種情況感到悲哀,馬上趕到戰場的是巨量鐵拳加常規納迪沙艦隊。
這種時候鐵拳便不會以不計戰損的方式衝鋒,或是利用射程優勢反複進退拉扯。
而是在艦隊群最後方執行類似上古時代的炮兵一樣,進行長距離,猛烈的,精準的火力覆蓋。
久違的火力壓製讓艦隊裏一些老兵的PTSD又犯了。
這太熟悉了,就像以前的無數次會戰一樣,強勁的火力會精準的撕開防線的每一個關鍵節點。而那些次要防線則會被從突破口湧入的納迪沙戰艦迅速包圍,最後慘遭殲滅。
聯合艦隊的損失開始呈現指數級的增長,也許每一位中型艦隊指揮官還不至於接收到大量戰損報告,但他們的直屬上級,那些大型艦隊的指揮官就要頭疼了。
聯合艦隊的戰艦數量極其龐大,憑借著八個河係文明群所共創的星際通用語(後稱星語)才能夠避免繁複的文化區別造成的溝通困難。
畢竟翻譯器不一定總是靠譜。
這些大型艦隊的指揮官多少在補充進手底下的艦隊中能看見不少其他種族的艦隊,自然溝通也就需要星語。
而當用星語寫成的報告大量出現在他們麵前時,頭疼的次數無疑再次增加。
考慮到戰艦總數,每個大型艦隊手下艦船數量從五萬到五十萬不等,依據職責有所區別。
例如擔任攻勢主力之一的第七艦隊(臨時)就有著足足四十萬的戰艦,其中戰列艦的占比接近了前所未有的二十萬。
換作納迪沙叛亂之前,從沒有一個艦隊指揮官手中戰列艦的數量能達到接近艦隊戰艦總數的一半。
但現在第七艦隊指揮官開始瘋狂頭疼了。
自己手下的戰損越來越大,下屬的八支中型艦隊戰損率越來越高,最低的已經超過了百分之四十的紅線,戰損最高的突破了百分之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