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攻擊機武器係統與戰術(3)(1 / 3)

反幹擾與目標攻擊最後一項用於穿透的航空電子的輔助為反製措施,其兼有主動及被動性。複雜程度各異的雷達示警接收器正成為攻擊機上的標準配備:它們在飛機遭遇雷達偵測時進行反偵測,最基本層次上提供聲響警告及敵方發射波來自於何象限。在此市場中的頂級產品不僅偵測眾多的發射且借其種類搜索、地對空、空對空雷達或不論那一種——對於其方位、距離、功用等是否構成威脅作精確地估計,而全顯示於座艙內,盡管在戰況激烈地區隻會標示出被認為威脅最大者。雷達示警接收器甚至不用機員插手而直接執行幹擾形式的行動,盡管此種方法常因需要而棄之不用。典型的例子為在一個可借地形掩蔽甩掉雷達偵測位置上的飛機,此例中作為發射波的主動幹擾可能持續暴露自己的位置。

幹擾由可消耗式的熱焰彈或金屬幹擾絲,或主動噪訊或欺敵幹擾器組成。電子反製吊艙可用外掛的,盡管此吊艙占據原可用於更具攻擊性用途的掛架,或者將電子反製套件內裝於機身。電子反製套件傾向綜合性,且被設計成具有可重新撰寫程式能力,使當遭遇新威脅時具有靈活性。軟體可以更改使之配合變化中的威脅,且遠較硬體的更改容易及價廉,主要的困難在於:開始更改的授權歸屬於哪個指揮階層;這在戰時當然是很嚴重的問題,和平時期的速度則不是重要因素。

成功地穿透空防係統後,對攻擊機而言,及時找出目標對之一擊而中的攻擊是生死攸關的;第二次飛越絕不是好事,因失敗的初次飛越隻會警告防衛的一方。另外還有燃油因素,許多案例中燃油將不夠用於牽製運動或其他欺敵手段。

在最基本層次上,目標將以目視獲得,而借由諸如前視紅外線或電視攝影機獲得等電子-光學方法,及使用合成孔徑雷達實施的參考點偏離目標轟炸的無目視接觸轟炸及地麵繪圖雷達等精密的後繼措施。就實用角度而言,目標主要有兩種:位置已知的及機動的;後者被預期在某一區域內,其精確位置未知。特殊的場合則是發現先前未被偵測到的目標。

目視偵測依賴白晝及晴朗天氣。甚至如此1架快速低飛的噴射機很少有機會獲得大麵積目標之外的目標,除非它幸運地出現在正前方。一般目視目標獲得依賴飛機短暫離開地形的掩蔽以拉起機頭作迅速的環顧。此類飛行操縱的戰術智慧取決於特定防禦區的力量;有時此法可行,有時卻相當於自殺。

前視紅外線以熱成像在屏幕顯示畫麵;理想上它恰好顯示飛行員以目視看見的大小,且當需提供特寫鏡頭時可調整焦距。畫麵以黑白顯示,而晴空下的解像力非常好,使黑夜變白天,雖然隻能沿視線上方這麼做。前視紅外線盡管經常被認為提供夜間攻擊能力外,也可用於穿透戰場上的煙及塵。

電視的輔助也可應用於如小牛導彈上;攝影機裝在彈鼻上用亮度對比於座艙中顯示飛行員用來鎖定的畫麵。不幸的是,高度明暗反差對比,需要晴天及意味攻擊方向須將太陽的角度列入考慮,以獲取最大對比量。這就是最新型小牛導彈用影像紅外線作歸向及畫麵對比的原因。

地麵繪圖雷達用於掃描前方的地形及在座艙內顯示畫麵,而可辨識出目標。由於傾斜掃描角度造成可觀的扭曲,經電腦處理及平麵顯示,就更容易辨識出目標了。

無目視接觸轟炸借接近一個易於由視覺或雷達辨認的定點,在預先算好航速、高度及航向下得以施行。一旦抵達該處,將飛機改成通常為30°角的爬升,同時釋放炸彈,之後炸彈便以本身的動量前進約5千米,途中達到約914米高。此法允許全程使用地形掩蔽飛行。待炸彈釋放後便可自由返航且重返低空。

若沒有合適且離目標夠近的識別點存在,則可借輸入一個目標旁置點的雷達回波至電腦中,以提供非常精確的位置給攻擊機。這種轟炸方式更借使用洛克威爾公司的GBU-15加以開發,它可用前述方法投放,當炸彈在飛行且借資料傳輸鏈進行鎖定時,目標經由電視攝影機或紅外線尋標器獲取。

三、攻擊機作戰戰術

合成孔徑雷達的發展可回溯至60年代,最初為了偵察目的發展,但自該時起製造技術的進步使解析度被改進至和低等級照片式影像同級,此一改進不僅實現了提供目標資料,甚至也可用於偵測及經常辨別飛行路徑兩旁原來所不知道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