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1(1 / 1)

後記 1

“文革”之初,我與太太從南通化工局研究所去輕工局籌建樹脂廠,那時運動特多,加之兩個孩子寧與巍年幼,一部《高樓深院》的故事,五十萬字手稿爬格子就有兩年之久。

1979年,太太調去工廠的主管單位塑料工業公司任職,並步入外經外資領域。我在1983年地市機構改革中,由輕工局調到了市政府工程督導機關建管局,並遠征去了國外。

後來,太太調到區政府負責招商引資工作,常講些有趣的外商的故事,聽了後我總覺得,那是1979年改革開放前的故事的延續。我當時正在創作《春天的濠河》,聽故事後又重讀了《高樓深院》手稿,重新認識了那個年代的那段曆史之後,一個個前三十年間的小說人物從《高樓深院》走進了《春天的濠河》裏。這便是《滄桑夢》的緣起。

《滄桑夢》動筆於上海。國定路西不遠處的政民路路北,有兩間朝南的沿路平房,那是我1995年5月18日下海後,在上海工地的辦公室與臥室。平房後有一棟二層樓,是老鄉顧師萍女士的上海注冊公司與住地。那天,她正在過四十歲生日。2003年,我在南通注冊了江東公司,第二年,公司就借租在顧女士購置的久久公寓四樓住宅的底層辦公。她在那裏看了《滄桑夢》初稿,並提了不少建設性意見。二稿與三稿在南昌完成,因為那段時間我在南昌洽談工程。

人生易老天難老。入學起我就伴著新中國共同走過了一個甲子的路程。如今回望,兒子已是我出征異國他鄉時的中年之輩了,孫輩也如我當年在揚州就學時的年歲,學著他們鍾愛的專業了。滄桑一夢往事如煙,都在彈指一揮間。後浪推前浪,當吾老之將至兮。

作者2009年寫於慶古稀暨藍寶石婚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