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剖析中國社會的“痛苦感”(1 / 1)

“痛苦”是當前輿論中的流行詞。從中國媒體和互聯網反映的情緒看,中國人的痛苦感似乎在上升,幸福感則被拆得七零八落。這裏有兩個問題,一是中國社會的“痛苦感”是否已經超出了正常範圍?二是可以用來阻止痛苦感上升的工具,有哪些在政府和社會的手裏,有哪些在個人的手裏?

中國人的平均“痛苦感”在上升,這樣的判斷相當普遍。原因或許是,這些年各種矛盾集中爆發,而中國人的期望值和參照係都在上升。大量個人的不如意通過互聯網被放大,影響了更多人對公共環境的感受。社會以往的許多正麵評價被扯碎了,很多負麵評價紛至遝來。

但如果說中國人的“痛苦感”很出格,已經處在“無法忍受”的邊緣,則是誇張的。皮尤及中國國內調查機構的多項研究表明,中國人的“樂觀態度”仍處在世界各國的較高水平上。中國不是個“憤怒的”、“革命前夜的”國家。

中國的龐大既是某個具體痛苦的放大器,也像是各種問題和情緒的緩衝器。很難說中國公眾對各種壞消息究竟是越來越不適應,還是越來越適應。要求國家解決個人不幸的媒體呼聲經常很高,現實生活中真正放棄個人努力的卻很少。勤奮、刻苦的奮鬥精神深深紮根在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麵,要求社會為個人負責仍遠非大眾的普遍訴求。

政府確應該承擔起減少社會痛苦的公共責任,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給社會以理想和希望,鞏固大眾積極向上的心態。中國人應該有幾個基本的相信:相信下一代會比自己這一代過得好,相信城鄉的未來(包括城鄉麵貌、交通、生態環境等)會比今天好,相信自己這一輩子會越過越好,而非越過越糟。人們還需相信,這個國家會越來越民主,官員腐敗及社會不公平等會逐漸減輕,而非日益嚴重。

必須指出,在“共產主義”這樣的政治目標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之後,民族的理想及公民個人理想最大限度的契合變得至關重要。換句話說,中國人需要相信這個國家終將“崛起”,還要相信這個民族目標對實現個人幸福是有益的。

但國家不可能消除個人痛苦感的全部成因,個人的悟性和豁達永遠是重要的。社會夾在政府和個人之間,輿論的態度對個人形成生活感受常常是關鍵性的。

在中國這樣快速成長的國家,輿論應推動並監督政府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同時鼓勵每個人承擔起對個人幸福應盡的責任。政府對個人理想創造的公共環境常有不足之處,輿論應對環境的缺陷采取嚴厲,同時也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媒體人認為,輿論應永遠站在相對弱勢的個人一邊,並將這個站位擺上了道義的高度。有的媒體不僅是個人與公共利益及公權力衝突的支持者,而且成為鼓動者。

減少社會的“痛苦感”,既應抓問題的“本”,也應觸輿論的“麵”。既應對解決難題主動有為,也應引導社會對新環境、新矛盾的適應。中國不能任由社會的“痛苦感”蔓延,但我們也決非能把大多數問題全都擺平。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做不到這一點。保持社會的前進或許最重要。前進常常是化解、淹沒各種問題和痛苦的神奇過程。

(2011.11.23)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