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眾政治焦點,茅於軾的選擇(1 / 1)

經濟學家茅於軾4月25日在沈陽一個論壇演講時,遭遇遼寧黨史學會副秘書長王新年從台下發出的激烈反對,王被組織者強製帶離。之後茅於軾稱有人在電話上對其騷擾並威脅。5月4日茅計劃在長沙演講,因遭一些反對者現場圍堵而被迫取消,據傳改為小範圍座談。最近幾天,茅發微博抨擊對他施加的“暴力”,他的支持者們紛紛轉發力挺,與反對者激烈互斥。

茅於軾一直是爭議度頗高的公眾人物。稱讚者將其樹為偶像,貶斥者甚至認為他缺少基本的經濟學造詣。茅最突出的言論是他對毛澤東的“全麵否定”,以及他對現行政治體製的批判。他的一些具體觀點,如“釣魚島可以不爭”、“中國不能造航母”、“廉租房不應有私人廁所”等也都引來劇烈的爭議和一些人的反感。

總體而言,公眾對茅的經濟學觀點印象不深,他成為輿論焦點,大多是因為與經濟關係不大、反而跟政治牽涉較深的言論。

我們不太了解近日圍繞茅於軾風波的細節,從常理來講,我們反對人身言論攻擊,尤其反對針對論敵的各種騷擾和威脅。茅於軾像所有學者一樣享有正常發表看法的權利,對他的反對應當是文明的、法律規定範圍之內的。當然,我們無從確認茅所稱受“電話騷擾和威脅”的真實性,以及它們的程度。

與此同時需要指出,茅不是普通學者,或者說他的很多公開言論突破了社會通常理解的學術範疇。他的言論往往有強烈的價值取向,挑戰中國主流政治觀點。如果換一種表述,他對政治做了些能被社會“看得很清楚”的涉入。他的身份也因此比一般學者複雜得多。

茅的“鐵杆”支持者和反對者都有很固定的圈子。前者是中國自由派知識分子、西方一些精英人士等。後者是中國互聯網上被稱為“左派”或“五毛”中的積極分子。這種“涇渭分明”的支持和反對,也驗證茅與政治超越普通學者的特殊關係。

不得不說,中國輿論場上非常缺少“政治辯論”的文明,往往爭著爭著就變成了“鬥爭”,無論左右都如此。深入、求實的討論很難展開,互聯網文化對喊口號和貼標簽形成事實上的鼓勵。茅於軾本人其實也有意無意塑造了自己“獻身於民主、自由”的形象,並以這種形象的不變應對中國現實複雜多樣的萬變。

茅於軾因為自己的“立場”獲得支持,包括去年他獲得美國人頒發的弗裏德曼獎。也因此飽受爭議,承受了一些並非他本人獨有的代價。值得一提的是,電話騷擾和在會場上“被衝撞”,中國輿論場上的很多活躍人士都遭遇過。自由派代表人物之一艾未未就曾公布多名他反對的人士的電話號碼,要求他的支持者打電話“伺候”。

中國需要大眾政治文明的不懈建設,事實上,茅的“鐵杆”支持者和反對者在這方麵都有“共勉”的空間。大眾政治中的對立麵聲稱“勢不兩立”,實為相互影響甚至相互依存的關係。“鬥爭文明”的進步隻能是各派之間大體同步的,這裏並不存在隻屬於某一派的“絕對道德高地”。

茅於軾以他84歲高齡應有的見識和影響,理應做中國社會團結的促進者,避免使自己成為分裂社會的衝突點。這與他持什麼樣的學術看法無關。這取決於他的胸懷,取決於他如何使用個人影響力的態度。

(2013.05.06)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