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6日在博鼇亞洲論壇上盛讚中國民生進步。他說,短短30年,中國在民生領域、減少貧困方麵取得了巨大成功,6億人口擺脫了貧困,這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成就。這樣的話如果換個人拿到中國微博上去說,肯定要猛遭拍磚。
在中國互聯網輿論場上,如今盛行批判,說中國的成就幾乎成了“忌諱”。這有複雜的原因,比如以往官方談成就太多,引來的逆反情緒至今尚未在互聯網上消化,等等。
然而目前批評國家和政府成了互聯網某些圈子裏的“政治正確性”,而且一些活躍人士並不滿足於“獨善其身”,而是致力於這樣的“正確”向中國更大的社會圈子擴散,引導公眾對國家的總認識。這個問題逐漸變得嚴重。
中國的時弊的確很多,老的困難和新問題交織在一起。隨著中國的強大和政府執政觀念的進步,對問題的隱瞞逐漸成為過去。中國社會揭露問題的渠道越來越多,這個國家在朝著政治透明的方向大步前進。
揭露問題和批判推動了這個進程,因此受到全社會的鼓勵。對於合法的、哪怕有些過頭的批評,官方現在都必須“端正態度”。這樣的政治風尚逐漸在中國得以鞏固,不可能再走回頭路。
但互聯網上的一些活躍人士突破了“批評是為了解決問題”的傳統邏輯,他們逐漸形成輿論上的“反對派”。他們當中的不少人並不諱言自己在致力於傳播另一種價值觀,傳播對國家發展道路的全麵否定。
正因為這樣,如今在微博等互聯網平台上正常談論國家的成就,也會遭到那些人的圍攻,他們似乎希望將一些社交網站打造成他們穩固的意識形態陣地。
由於社會競爭、尤其是不公平的競爭導致了一些不如意者,到網上發牢騷宣泄情緒成了他們的正常選擇。這些情緒很容易與極端批評組成一個難以區分的灰色地帶。
我們不知道“輿論反對派”對中國的發展是否有著總體的建設性,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定型,他們也在隨著中國的發展而發展。或許他們的曆史評價取決於他們將走多遠,導致什麼樣的實際後果。
然而有一點很明顯,中國不是一個自信已經多得溢出來的國家和民族,恰恰這是個自信仍很欠缺,過去一百多年的貧困和苦難留下很長陰影的社會。新中國成立後的那些嚴重錯誤,沒有一個是真正因為國家或領導人“過於自信”造成的,它們的根源恰恰來自於各種擔心或急於證明自己。
自信是中國人洗心革麵的全新出發點。實事求是說,改革開放走了幾十年,中國人剛剛開始有了一些自信,但還很不穩固。保護、鞏固中國社會的自信心,是同推動國家政治透明同等重要的任務。
這兩項工作完全用不著對立,同一個實事求是原則隻要得以真正確立並堅持,就能促成二者的齊頭並進。
互聯網上一些活躍人士的問題在於他們背離了實事求是原則,在中國的問題和成就之間故意做了相當極端的選擇性關注。一些條件促成了這種反實事求是做法影響的擴大。當然,對這種影響擴大的真實性存在不少爭議。有人仍認為它有著很大的互聯網局限性。
無論如何,實事求是原則的受損,成為中國所謂“不確定性”的根源之一。因為輿論場上如果缺少了它,就“什麼都成為可能”。輿論的自我糾錯能力以及“不上當受騙”能力都大打折扣。
比爾·蓋茨這個“外來的和尚”隻是說了幾句人所共知的大實話,如果他是中國人,大概跑不了要被一些人戴上“五毛”的帽子。已吃過很多政治運動苦頭的中國,不應重現這樣的局麵。實事求是的中國,看來把我們同這個目標隔開的障礙,比我們原來想的要多得多,也複雜得多。
(2013.04.08)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