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意料之外(1 / 2)

立林回到房間,坐在寫字台望著窗外漆黑一片的夜色良久。毫無疑問,自己出現了一個大的失誤。立林本想借助嚴夏的故事籠絡郭嫻站在自己的這一邊,但是自己費了大半天的口舌卻沒有任何成效。

很多人活了很久卻始終沒有發現自己內心隱藏的不為人知的一麵。這一麵靜靜地沉睡在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等待著主人偶然之間發現自己的存在。總會有那麼一瞬間,讓人驚訝自己竟然會有別樣的想法和行為,這其實就是人們壓抑已久的一麵。而這一麵,通常就是因眾人的譴責排斥而一直下意識裏迫不得已藏起來的另一個自己。

立林一直認為郭嫻安靜少言的外表下,應該也隱藏著一個不符大眾賞識的另一個她。通常情況下,家庭破碎從小沒有經曆愛的嗬護的孩子長成後都會或多或少帶著可憐身世留給他們的心理陰影。陰影越大,內心深處美好的東西就會越少。郭嫻那非一般慘烈的身世之痛,肯定從知道的那一刻起就給了她內心難以排遣的抑鬱和痛苦。

人是很奇怪的一種動物,擁有動物世界最豐富的感情。七情六欲,壓抑哪一個人都會難受和發瘋。當內心巨大的感情和情緒超出人的忍耐極限的時候,人通常都會以某種行動和言語來排遣,否則就會發瘋。從郭嫻竭力要找出滅門真凶並確定自己完成這項任務就會獲得嶄新的人生這一點看,找出真凶就是她排遣自己內心苦苦掙紮的派遣口。

自己出生不久親人就被無辜殺害,從小寄人籬下,沒有被愛過,也沒有愛過什麼,立林認為這樣的郭嫻內心深處應該有著與普通人不一樣對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就是因為立林足夠確信這一點,所以才會想借助嚴夏的故事挖掘出也許郭嫻都沒有發覺的自己潛藏的另一個自己。

這個自己,才是真正的郭嫻。表麵的那個郭嫻,有仁義道德、有普適的為人標準、有極為普通的三觀,但是,這一些都是外界硬生生賦予給她的,這隻是一個被模式化的她。而真正的她,是從自己悲慘的身世中一路成長起來的,沒有經曆過外界所謂的“愛”的洗禮,也從來都沒有擺脫掉身世的束縛。以這樣的她的角度看世界,看人生,是不可能得到她表麵堅守的那些俗不可耐的東西的。

立林堅信自己對郭嫻的判斷,在跟郭嫻的談話中,有那麼幾個瞬間,立林覺得自己似乎觸動到了郭嫻內心中陰暗的那部分,但郭嫻總是以否認這一點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看法。這麼一路下來,最後的郭嫻,竟然以一種模棱兩可的評價結束了整整大半天的談話。而且立林看得出,郭嫻連這樣的反應也是裝出來的。在對嚴夏的這件事上,郭嫻的認識和態度可以說從起點轉了一個圓圈又回到了原點。

立林望著窗外的夜色把兩人的談話大致又回想了一遍,他不得不承認,兩人的談話到最後根本沒有按照自己的設想走下去。結束的時候,收到的唯一成效隻是郭嫻對自己的態度有所改觀,僅僅這一點完全滿足不了立林的期望。

讓立林更加擔心的是,等郭嫻事後回想起來兩人整個談話的內容的時候,如果她真得沒有受到一點兒影響,那她因此對立林的判斷和認識就真得令人擔憂了。從她的角度來看,立林不僅承認了張曉蘭那個女人關於自己所說的一切,還委婉間接表達了自己除了沒有悔過之意以外,對自己的行為和想法竟然還相當理直氣壯認為這是無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