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出版物(1 / 2)

一、出版物的屬性、構成要素與定義

(一)出版物的屬性

1、精神性 出版物本質上屬於精神產品。出版物的使用價值主要在於其中的知識、信息和作者的思想、觀點 等。

2、物質性(商品性) 出版物的精神內容隻有寓於一定的物質載體上,才能保存和傳播。當出版物進入流通時,就變成 了商品。

出版物產品(商品)與普通產品(商品)的不同: 第一,使用價值不同。普通商品的使用價值在於物質性能,它會隨著使用而消耗掉,如衣服和⻝品等,而出版物商品的使用價值即精神內容不會因為使用而消枆掉;

第二,確定社會必要勞動量的難易程度不同。生產普通商品所需的勞動量比較容易計算和測定, 而生產出版物商品所需的勞動量則難以計算和測定;

第三,生產目的不完全相同。普通商品完全為了交換而生產,出版物商品不完全為了交換而生 產。即使在資本主義國家,也有一部分作者和出版者不是為了賺錢而進行創作和出版。例如,精 神分析學名著《夢的解析》在出版後的 8年中,總共銷出 600 本,作者弗洛伊德總共隻收到200 多美元稿費:約翰 •密爾頓用將近十年時間潛心創作多卷本世界名著《失樂園》,所得報酬僅五英 鎊:⻢克思創作煌煌巨著《資本論》,得到的稿費還不夠買煙吸。資本主義的商品也有非營利性 的,也不把贏利作為取舍的主要標準;

第四,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不同。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普通商品所實現的社會效益 與經濟效益是一致的,而出版物(尤其是圖書)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經常會出現背離的情況。 換句話說,普通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交換價值)基本上一致,即使用價值高的商品一般也有相 應的交換價值,而出版物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經常不協調,即使用價值高的出版物作為商品出 售以後所獲得的交換價值往往不足以補償作者和編輯出版者的勞動投入和資金。

(二)出版物的構成要素

1、精神內容:出版物中的知識、信息、思想、觀點等,是出版物的核心與靈魂。否則,出版物不複存在。

2、編輯加工出版物中的知識、信息等時經過了加工的,消除了原始作品中的錯誤、無序等。

3、物質形式:出版物中的知識、信息等,是附著於一定的物質形式上的。物質形式是表述符號、記錄方式和物 質載體的有機統一。

文字、圖像、聲頻、視頻、數字代碼等,是表述知識、信息的符號;

抄寫、印刷、複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是記錄知識、信息的方式(複製 方式);

竹簡、木牘、羊皮、紙張、感光膜載體、磁膜載體、光盛等,是負載知識、信息的物質 載體。

4、社會傳播:出版物批量生產的目的是向社會、公眾傳播其中的知識、信息等,這是構成出版物的一個關鍵。 傳播的方式有出售、出租、贈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