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月光醉我心(代後記)(2 / 2)

他們的引導,亦如這智慧的月光,淡淡的,時時撩動我感恩的情懷。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有了我身邊的這些師長與親朋的鼓勵,我想,我的文化苦旅將不再孤獨。

晚風相伴,明月為友,這樣的意趣,是怎樣的文字都難以描繪的。家居高校,陋室“梅舍”的後陽台,相連著一處並不太大的四合院落,這就是我的“蕪園”了。蕪園中,野草遍地、雜木叢生,金銀花的藤蔓,就順著牆角攀爬而上。而蕪園的樂趣便在其間。月色皎然的夜晚,一派清輝傾灑陽台。一把藤椅,半壺香茗,沐浴在徐徐而來的涼風中,或是懷人,或是看花,都足以讓你沉醉在夜半蟬鳴的幽夢裏。

步出家門,“憩園”涼亭的梅叢中亦可得月。我的職業是編輯,編校報,也編一些外校的報紙、期刊,還有市文聯大型季刊《嘉陵江》雜誌,又於校內創辦過文學社團、新聞社團,寫作的同好也是不少。門生及其它高校的愛好者來訪,則園中清談,相互交流各自心得。梅影婆娑的憩園中,圈內老友也時時相晤,暢言彼此對於國學和時局的看法,儼然將此當作了沙龍聚會的場所。這園中,有花有木卻少人駐足。雲開月破的黃昏夜,一輪當空,宿鳥幽鳴,給人留下的印象,不能不說是賞月看景很好的去處。

隱逸生活,帶來了幾許閑適,也讓我獲得了耕耘之後散文創作的收成。我的早期散文,因受英國哲人莫裏斯(Jan Morris)、法國哲學家維克多?庫辛(Victor Cousin)和奧菲爾?戈蒂埃(Théophile Gautier)等人的影響,多為追求唯美,為了藝術而藝術的作品。後期創作中,雖然在“學者散文”的概念提出後,以“行旅”為載體,融入了更多對於曆史和文化的觀照,卻並未放棄對超然於生活純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境界及藝術技巧的關注。美的經驗,在我對曆史和文化作出探索,對生命和塵世進行了哲學思考後,悄然滑過,又重新根植於內心土壤,並力圖通過衝淡平和、文氣暢達的風格行走在字裏行間。這一點,想必便是多年以來隱逸生活的副產品吧。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陳眉公輯錄的《小窗幽記》裏明人洪應明的這副對聯,道出的,正是我一生所求的境界。溫得了這滿壺月光,也就溫得了一份愜意和清涼。我想,我心中的月光,同樣也是芸芸眾生的所願。而今,拙作問世,但望這小小小小的果子,我能用它釀得那清光一壺,奉獻給我的讀者,以及師長、同道、親人和朋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