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嘉陵江畔“背山人”(3 / 3)

為此,他經常抽出寶貴時間,義務地深入鄉村,積極宣傳麻風病預防知識,調查了解新發病例,走訪康複的病愈人員,以防止複發。

在經過了“雞蛋襲擊”的事件後,李海平也更加注重工作的方式。為了避免旁人誤會,他改變時間,將白日登門變成了晚間造訪。這樣一來,工作的難度也有所增大。一次,李海平前往茶亭,準備新收患者唐雲到醫院診治。走到唐家附近的公路,已時至8點。眼看還有兩裏多路,他暗自高興,也放下了心來。沒有想到的是,此時,夜空當中卻下起了小雨,淅淅瀝瀝,不大工夫,便淋濕了全身。

天,漸漸地暗下來。因高度近視,李海平終於迷路了:一根田坎一根田坎地轉,轉了半個多鍾頭,也無法找到唐雲的房舍。冬雨淒冷,田坎路滑,越來越大的水珠,又沾滿了眼鏡。

慌亂中,又饑又渴的李海平不辨方向,竟兩次跌入身旁的水田。又轉了一個半鍾頭,還是無法走出田壩,焦慮之下,他起勁地喊叫,可四野茫茫,田壩周圍無人應答。就這般漫無目標地摸爬著,20多分鍾過去了。終於,他看見了一絲光亮,又連聲地高喊起來。這一次,對麵總算有了回音。原來,是該隊的隊長雨夜外出,正巧碰上了李海平,這才將他帶回家來。弄清原委後,熱情的隊長也深為感動,當即叫醒已經入睡的妻子,為其燒水洗臉洗澡,又將他一身稀泥的衣物烘幹。閑聊中,李海平這才知曉,按照風俗,當地夜間是概不引路的。若是答應了,一年到頭,回應之人都會被黴運纏身而吉星遠去。

天色已晚,深感不安的李海平委實不便麻煩隊長,連聲道謝,並委婉說道,自己已在街上用餐。就這般,原本饑餓的他,一直熬到了次日早飯,這才在隊長的引領下,找到了唐家。

對他而言,摸黑夜行早已成為了家常便飯。他被蛇咬過,也曾在巡診途中被看家的家犬當成過“梁上君子”而藏身穀堆。這一段經曆,他的愛人田玉珍至今提及還又怕又笑,戲言他是“鬼子進村”。

就這般,39個寒來暑往,李海平從熱血小夥,竟一直熬到兩鬢斑白。39年來,他治療患者60多名,被當地的百姓,親切地稱之為“我們的李醫生”。

2000年,蓬安縣人民政府宣布,該縣已基本實現消滅麻風病的目標,醫院的麻風病人,已從最高峰的54名減少到了僅有2名鞏固期病人。那一刻,靦腆的李海平終於笑了。那一份笑容,是如此的舒暢,又無比的自豪。

2009年,蓬安縣最後的一位麻風病患者,從高高的鳳凰寨走出了大山。送行之時,李海平感慨萬千:多年的努力並未白費,他無悔人生,也無愧於患者和蓬安百姓。

鳳凰寨內,零零散散地,共住有27戶人家。就在這缺醫少藥落後的山寨中,村民們無法得到最為基本的醫療保障,更不用說有醫護人員對其進行健康檢查。生了病,也隻能憑借自身的意誌抗爭疾病。能到縣城玩一天,穿上新衣褲,照上一張相,這對老百姓,那都是一種莫大的奢望。自從李海平搬上山來,他都還從未聽說,有哪一位來自於縣市和省上的領導上山走過。在村民們古銅色的臉上,他甚至可以看出那疾病的威脅。

自打建立了麻風院,這鄉裏鄉親的山裏人,乃至於外縣患者,也大病、小病,都要找到李海平。在他的腦海中,還清晰地記得,那一個到魚峰出診風雨交加的夜晚。因身體不適,李海平早早地便上床歇息。可沒過多久,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又驚醒了老李。原來,嶽池縣魚峰鄉的一名婦女,因心髒病引發休克,快不行了。得知消息後,李海平不顧自己尚在病中,立刻拿起隨身藥箱,打著手電筒,跌跌撞撞地就出了醫院。兩個多小時後,患者終於緩過氣來。她的家人,竟“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千恩萬謝,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事後,李海平才得知其家人原本以為毫無希望,連壽衣都準備齊備,隻待入殮了。

1975年,一天中午,寨中村民潘誌平正在耕作,突然之間卻腹痛難忍。聞訊後,李海平匆匆趕到,一檢查,原來是膽囊發炎所引起的胃病。他果斷處置,經過數天精心治療,終於讓他轉危為安。而今的潘誌平,已年近8旬,精神矍鑠,身子骨還十分硬朗。談到往事,他記憶猶新,不住地對筆者說道:“要不是老李懸壺濟世,我這把骨頭,早沒影了!”

數十年來,李海平免費義診6萬多人次,行程達3萬多公裏。無論是誰,隻要找人帶個口信,他都會毫不計較地隨喊隨到。盤光國、楊益群、唐玉德,還有許許多多在李海平回春的妙手下重獲新生的村民們,他們中,已有很多李海平都無法回憶起他們的名字,但是這些曾受人恩惠的鄉親們,卻時時未忘其救命的恩人。如今,李海平已成為了麻風病院方圓幾十裏婦孺皆知的人物。在一條條通村莊、通往農家的小道上,隻要出現了老李的身影,他們都會熱情招呼,或是放下手中活計,以感恩的心態,默默注視著這位頭頂著藍天的“背山人”,漸漸地從視野中消逝。

2009年10月,麻風病院遷入山下。800平方的業務用房,新近添置的生活設施,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年近花甲的李海平,由衷地感受到黨和政府對麻風病防治的高度重視。蓬安縣四大班子的領導,縣衛生局黨委書記、局長雷年光,副局長王霖等人,也都多次前往探視,這也讓他感受到了上級部門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溫暖。再過一年,隨著剩下的兩名麻風病患者的出院,李海平也該退休返鄉,一享他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

然而,在他的心中,卻還有一個未了的心願。想當年,待之如父,給予過他教誨和引領的老杜院長;抱病工作,累倒在崗位之上卻不下“火線”的第二任院長蘇顯揚醫生……若是沒有其不計私利的傳、幫、帶,又何以造就一個先進的群體?麻風病防控,絕對不能後繼乏人。

而今的他,已喜收弟子——蓬安縣皮膚病院院長,年輕有為的周平醫生。小周為人豪邁仗義,又好學上進,早在近十年以前,他與戰友,同年退伍的王尚勇便風塵仆仆地來到了別人惟恐避之不及的麻風病院,當上了主治醫師李海平的助手。數年如一日,他急人所急,日常工作也開展得井井有條,完全秉承了夕日乃師的醫德風範。眼看著年輕一輩快速成長,李海平也深感欣慰。可小周、小王畢竟年輕,擔當重任還有待時日。按他的想法,自己還願多幹幾年,也不要國家任何補貼。一來帶徒,二來也可將這病院中最後的患者給徹底治愈。

李海平說,麻風病的防治,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隻有培養出新的骨幹,我們的願望,才有它實現的那天。

後 記

麻風病,自從人類認識它的那刻起,就時時困擾著我們的生活。也正是因為它的出現,因為千百萬麻風病人所飽受的痛苦和麵臨的歧視,因為他們無法像正常人一般融入社會,我們才從未停止過與其抗爭的腳步。而在與麻風病抗爭的進程中,李海平,僅僅隻是其中的一員。

在采訪的這些天,右眼因高度近視,隻能靠微弱的光感辨別方向的縣衛生局副局長王霖同誌,親自陪同筆者一行,在艱難的跋涉後,登上了高高的鳳凰山。在山頂,王霖同誌感慨萬千:“這通往廢墟的羊腸小道,實實在在是李海平醫生和他的同事們用汗水和意誌所一步步踩出來的,是他用34個背篼所背出來的。老李的事跡看似平凡,但若是一遍一遍地重複平凡,那他的人生就絕不會藐小。”

當天晚上,蓬安縣衛生局設宴款待筆者一行。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唐曉零聞訊之後,特地趕來參加晚宴,並一再囑托,希望我們好好宣傳,寫好他們的李醫生。縣衛生局黨委書記、局長雷年光,更是三番五次對筆者談到,李海平剛剛被評為2009年度“感動南充十大人物”、四川省勞動模範。對全局而言,他就是蓬安縣醫療係統的一根標杆。與此同時,我的學生,縣衛生局幹部張海洲還告訴了筆者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數十年來,李海平長期固守在麻風病院,迄今為止,還從未看過一次央視所辦的春晚節目。

上山那天,氣溫高達42度。一行人中,南充日報的趙新月上吐下瀉;攝影家胡彤當即中暑;而我,則因腿傷而手拄拐仗。見到我們如此情形,李海平醫生很是歉然,幾番要求中途折返。但其好意,都被我們一一婉拒。李海平感動了南充,也感動了我們。麵對老人,我們不能不由衷地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