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嘉陵江畔“背山人”(1 / 3)

58.嘉陵江畔“背山人”

引 子

青山巍巍,溪流潺潺。走進鳳凰山,就猶如走進了一片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山腳的鳳石鄉,也因其境內有鳳凰和石馬兩寨而遠近聞名。蓬安縣皮膚病防治醫院,便坐落在這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之巔。

10來間平房簡陋無華,牆體因年久失修而斑駁脫落。牆根一帶,片片落葉,承載著流年劃過的滄桑。如果不是親眼目睹,我們誰也無法想象,這破舊的老屋,便是李海平醫生以無悔的年華堅守了10000多個日日夜夜的辦公場所。

這是一處與世隔絕的地方。其原因,就在它兩年以前,曾經作為全縣唯一的麻瘋病治療機構,居住過備受歧視的特殊群體。

麻風病又稱癩病,是一種由麻風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傳染性疾病,主要侵犯人體的皮膚和神經,一度被稱為“世紀瘟疫”。這種病,多數是在一些沒有得到健康食物,和住在衛生環境較差的人群中發生,致殘率很高,如不加以積極治療,必然導致“獅麵”和四肢攣搐、頭腫變形、兩唇外翻等不良外觀。晚期病人,手腳畸形、鼻塌眼瞎、麵目猙獰而令人生畏。

自古以來,該病都與偏見相伴,子虛烏有的傳說,更是給它披上一層厚重的麵紗,以至於不少百姓,都“談麻色變”。

麻風病嚴重威脅和危害著人類健康,而中國又是麻風病三大發病國之一。有鑒於此,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麻風病防治和監控工作。南充一地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作出部署,一縣一所防控醫院,千方百計,確保醫院人力、財力和物力到位。鳳凰寨頂始建於1972年的蓬安縣麻風病院,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成並投入使用。

初上鳳凰寨

1970年,那一個仲夏之夜,時任金溪衛生院院長的林建勳,特地找到了科班出身,由蓬安縣向東衛生院主動要求回鄉服務的公社六大隊赤腳醫生,風華正茂的李海平,告訴他說,麻風病院急需人手,如果願意,馬上就能辦理手續。林建勳此舉,自然有他反複的思考。其一,李海平的學曆較高。蓬安縣衛校畢業,這在當時已經算得鳳毛麟角,稍加培養,不難成為技術骨幹。其二,李海平的年齡偏小,正值於青春年華,艱苦的工作,對其而言,也可讓他磨練人生。更為主要的,還是慧眼識珠的林建勳,看中了小夥那刻苦上進,敢闖敢拚的幹勁和人品。

作為全鄉的衛生院院長,林建勳已十分熟悉這位天還沒亮就聞雞出診,直至夜間才披星戴月地返回家中,餓了就啃兩塊燒餅,渴了就飲一捧甘泉的年輕人。不但如此,小小的李海平還尤為好學,無錢多買學習讀物,便時時翻閱隨身所帶的幾本醫書,直至將其讀懂讀透。幾本醫學書被他翻得不成書形,書頁之間還做滿了眉批。

李海平年齡不大,卻愛動腦筋。大山之中缺醫少藥,父老鄉親連溫飽都還未能解決,又哪有條件去醫院就診?感冒發熱等小疾小病就往往靠拖,實在嚴重了,這才找到赤腳醫生,用些草藥稍作調理。如此一來,小病也拖成了大病,就診吃藥很成問題。鄉親們的疾苦,李海平看在眼裏急在心中,有事沒事,都細細琢磨。漸漸地,他竟想到了一個既能讓百姓得到實惠,又不給國家增添負擔的好主意。深思熟慮後,他大膽試驗,讓巡診區內的每一位村民每年都投入一塊錢,用作診區的互助醫療。這樣一來,村民看病的難題便基本解決,而他本人,也一夜之間家喻戶曉,還代表蓬安,參加了當年全省召開的衛生經驗交流大會並受到表彰。

這樣的年輕人,自然而然讓林建勳看在眼裏,也愛在了心頭。所以,當得到麻風病院招人的消息,便當即通知了李海平,又不遺餘力地向組織推薦。

能到縣上參加工作,這樣的機會,年輕的李海平又何曾不想?當然,作為醫生,他也深深地知曉,與麻風病人朝夕相處,今後的生活,又會遇到怎樣的挑戰。更為棘手的是,明知醫院地處偏僻,貿然提出,家人又該作何感受?反複掂量後,他答應試試。

10月的一天,李海平獨自一人,悄然來到了距家近80公裏的鳳凰山下。這一天,不過是個尋尋常常極其普通的日子。而對李海平,則又是他十分重要而記憶猶新的一天。他所麵臨的,是人生之中一次重大的選擇。而後來的事實也同樣證明,正是這天所作出的抉擇,徹徹底底改變了他整個的人生。

陡峭的山崖上,幾乎是無路可尋,很多時候,他都必須雙手並用,小心翼翼地攀爬在長滿青苔的崖石上。在“路”的四周,荊棘叢生,且一不小心,便會掉下崖穀,後果如何,不堪設想。

這一回,他用了整整的兩個鍾頭,才氣喘籲籲地攀上山頂。而接下來的情形,則更是讓他心驚肉跳。熱水尚未喝上一口,好幾十個麻風病人就圍上前來。有的缺腿,有的嘴歪,他們的身上,潰爛之處還溢出黃水,散發著一股股刺鼻而難聞的氣味……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可嚴峻的現實,卻遠遠比他想象中殘酷。是夜,醫院周邊萬籟俱靜。半躺在長有青苔的潮濕的房間中,李海平的內心難以平複。白日所親曆的一幕,還有這如此險惡如此艱難的環境,都讓這位血氣方剛的小夥子深感後怕。他的腦中翻江倒海,閉上雙目,浮於眼前的,便全都是些四肢不全的麻風病人。大山之巔,李海平輾轉反側,一宿未眠。怎麼辦?答案是明確的。人之常情,這樣的環境下,任何一個有著正常思維的成年人,都會產生退怯的心理。又何況於他,原本有著大好前程的壯小夥呢!李海平的心中,已打起了“退堂鼓”。

然而,醫院本就人手不足,自己走了,這幾十名病人又何人照料?遠離場鎮的大山上,基本的醫療都難以保障,病人又該怎樣辦?回到家中,李海平心情沉重,就連出診,也都顯得無精打彩。

計劃經濟的年代,國家處於困難時期,蓬安鄉下,不少村民,一生當中都未能走出過大山一步,而備受歧視的麻風病人,其生活的境況更可想而知。在山裏,麻風病院的杜院長,便告訴過他這樣的一個故事:一位患者,身染癩病而未曾知曉,直至傷口發生潰瘍,這才趕往醫院就診。患病之後,他的妻子離家出走,僅隻留下了兩個小孩。按照規定,麻風病人要隔離治療。無奈之下,他隻好將小孩托付給兄弟,孤身一人前往醫院。就在前不久,杜院長等還專程探望了他的家人。因兄弟夫婦的境況不佳,小孩入學相當困難,為了孩子今後的前程,便隻好將其轉送他人。而患者,老屋尚在,但卻早已破舊不堪,值錢的財產折算下來還不足百元。

這樣的故事,麻風院裏還有很多。這些故事也深深地打動了海平。雖然不願再上山去,可病人畢竟是無辜的。作為醫生,天職所趨,自己卻為環境所礙,不能一盡自身職責,李海平內心的世界,已難以平複。

活潑的兒子茶飯不思,這些日子,樸實的父親也看出了他的心事來。晚飯後,老人平和地對他說:“一個醫生,重要的是心中有病人,那裏需要你,你就去吧,不要擔心我和你媽!”

而他的妻子,也表現出了難得的寬容:“當醫生就是要救死扶傷,如果你想去,就去好了,爸媽和孩子我來照顧!”家人的一席話,最終幫他解除了顧慮,也打消了他心中的恐懼。

40年後的今天,當李海平接受筆者采訪之時,老人說出了他久藏於心的肺腑之言:“我這一生中,最想感謝的不是領導,也不是同事,而是當初家人的鼓勵。沒有他們,也許我至今還隻是一名平庸的醫生。”是啊,正是善良和神聖的職責,使年輕的李海平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他看似平凡卻又於平凡之中閃現出人性的光芒的人生。而這一切的一切,的的確確,與其家人的支持密不可分。

山道彎彎

歲月漫漫,不知不覺中,幾年的時間過去了。此時,李海平已完全適應了大山中日複一日的奔波往返。處理病情,清洗和包紮那嚴重腐爛而散發出惡臭的傷口,教會病人自我護理,這一切,也都能夠井然有序而有條不紊地進行了。

為了適應新的環境,李海平四方搜尋專業資料,但凡和麻風病的防治有關的文章,他都會一字不漏細細閱讀,並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記下心得,以供展開業務研究。幾年下,光是他整理的摘要,就是厚厚的一大本。昏暗的油燈下,常年累月伏案工作,李海平的視力已極度受損。右眼近視1000多度,左眼近視700度,基本無法看清字跡。正是憑借其頑強的意誌,他的醫術大為精進,在這所鮮為人知的醫院中,他就是“醫神”。

工作上,李海平總是兢兢業業,對所接診的患者,他每天的觀察決計不會少於三次。他親自熬藥,還親自送到患者手中,直到病人喝下湯劑,這才會高高興興地離開。一旦病員有什麼需求,呼喚一聲,他就會很快地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