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藝術節中的詩歌之謎(1 / 3)

數學言情小說:瓢葫蘆舀水(三)

第三章藝術節中的詩歌之謎

1981年秋,陝北大學舉行首屆藝術節,各係同學都發揮自己特長為藝術節獻禮。繪畫、手工、書法、散文、詩歌等。都掛在了學校的禮堂牆上,武術表演、獨唱、話劇、舞蹈、相聲等文藝節目各係輪流展開。此時,玩弄數學遊戲的數學係的學生,遲遲拿不出精彩的節目,文藝委員馮夢山的話劇也算不上,因為這是他與其它係的同學一起排演的,隻能算做學校的一個節目。而係上排練的大合唱也隻能是應付歌詠比賽的節目。係主任馬老師有些著急,督促班主任寇老師迅速想辦法。於是寇老師召開班會,集思廣益,想讓每一個組拿出兩個節目,每個宿舍各拿出一個節目,高雪原是第二小組組長,他坐在最後一排的桌子上思索著,突然他起來厲聲問同桌霍世界,難道在數學的世界裏真的找不到“節目”嗎?兩個人討論了好一陣,高雪原眼睛一亮,便向班長丁溫力彙報,我們兩個節目已經有了,班長特喜,趕快拿出筆記本記了下來。高雪原講到:

1。十個數學謎語——大家猜;

2。數學詩歌、相聲、三句半。

“啊!太好了。”班長熱情的鼓勵著。

高雪原很快將這一想法布置給該組每一位同學,十個同學每人一個數學謎語,正好完成了任務。數學三句半由李秀麗來完成,數學相聲由王祖文來寫,數學詩歌則由高雪原組長寫。任務布置下去,李秀麗大喊“不行,數學三句半是什麼玩意?”

高雪原想了想,隨口說出了一段:

人生三角求穩定,

學習方圓動激情。

幾何世界小河邊,

念真經。

“哦,你編的還真精彩啊!”李秀麗似乎開了竅門,想了想說;“那我就試一試吧”。這時王祖文也來了,帶著關中口腔喊到:“組長長官,你不是難人了嘛,數學在那方麵能編出相聲了?真是個錘子”。高雪原立即將王祖文拉出教室說:“在圖書館裏有現成的,抄來就行了,你解開了嘛?”王祖文不懂高雪原的陝北話,就質問:“解開了嘛”是什麼意思?高雪原故意不解釋,然後,他卻將載有《相聲:平麵與直線的對話》的那本書告訴王祖文,王祖文高興地向圖書館跑去。

夜深了,高雪原依舊坐在教室裏沉思著,他想寫一些關於數學的詩歌,寫了幾段,覺得極不滿意,雖然寫成的那首詩歌很押韻了,但高雪原為詩歌中蘊含的數學味太少而煩惱。他想,數學係的學生的詩歌裏,自然“數學”蘊味應該成為主旋律,他拿著從街上剛買回來的唐世興寫的一本《數學遊戲》書,翻來翻去,想從中找到寫詩的靈感,當翻到103頁時,他看到6幅由數字構成的方陣,這些方陣每行每列每條對角線上的四個數和都為34,均衡和諧的布局中迸發出令人驚歎的數學規律。高雪原深知這些方陣圖在數學曆史中的地位,便想,如果我寫的詩能與這個數學方陣聯係上,那該多好啊!

於是,高雪原走出教室,望著天上的星星,看著楊家嶺山坡上的燈火。他浮想出毛主席當年在楊家嶺窯洞裏奮筆疾書,寫成一篇篇革命理論文章的情景,他頓時感到,自己站在這塊革命的熱土上,也應該有所作為吧!想到這裏他快步回到教室裏,接著去攻克修改“數學詩歌”的堡壘。

第二天早上,當同學們拿著飯碗走進禮堂時,在數學係所設的藝術展覽牆上,大家看到了由幾何圖形和藝術數字點綴的圖畫,圖中有四句詩,每句四個字,大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都跑過來圍觀,隻聽到有人讀到:

迷陣萬衡,

方蘊高巧。

聚一和諧,

妙智感人。

詩歌下麵寫道:這首詩既有文學的藝術,又有數學的妙趣,如果有人將這首詩歌文字背後的數學的規律破譯出來,可獲得400分獎金,有了答案的同學,請與數學係78級X*Y同學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