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真正坦誠地麵對死亡,卻是因為我的長兄李弘。
弘哥哥因其乖巧獲得母後鍾愛,被立為太子,卻也因其過於懦弱、缺乏為帝為王之狠勁而失去母後的信任。
我的上麵有四位哥哥,弘賢顯旦。
長兄李弘生來就待人溫和,任何嚴厲的刑罰或是過逾的責難,他都不忍心承受,我們李家因傳承道家老子的思想而得以延續,可我這個大哥卻是絲毫沒有得到道家的遺傳,相反,他很受儒家思想左右,在他心中,仁愛與寬容應該放在第一位,嚴刑酷吏應當摒除。
父皇一直都很喜歡弘哥哥,覺得他會成為愛國愛民受人敬仰的好皇帝,所以在前太子李忠被廢之時,父皇就已和母後商議好,打算要立他們的長子李弘為太子。再加上我朝帝位承襲曆來都是立嫡、立長、立賢、立能,弘哥哥除了曆練尚淺,缺乏些許魄力以外,其他各項都深深符合做太子的標準,朝中大臣也無異議。
也是因為這樣,弘哥哥自小就受到比其他皇子更多的關注,更重的壓力。
顯慶元年正月,代王李弘終於被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
自那以後,弘哥哥變得更加仁孝謙謹,幾乎沒有人能從他身上挑出毛病。
記得有次在學堂上,郭瑜正為大家講解《春秋》,講到楚國第二十四代君主羋商臣之時,弘哥哥立刻就怒不可遏。
原來這羋商臣還在當太子時就極不規矩,惹得父王欲廢其位另立儲君。商臣聽聞頓起歹意,招來師傅潘崇一同謀反,將其父王重兵圍攻,禁於殿內,欲謀其王位,即使後來這位年邁的楚王屢次找借口拖延時間,等人來救駕,也沒能僥幸保住性命,最終還是慘死在自己兒子手中。隨後羋商臣堂而皇之取代父親,承襲王位,是為楚穆王。
我那本就性格軟弱和煦的長兄,當時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孔老夫子要將這樣一段凶殘惡行記錄紙上,他說:“我並非想要阻止這種事流傳,隻是我實在不忍心知道有這樣的事,以後還是讓我改讀別的書吧!”
郭瑜覺得孔子寫這段曆史純粹是為了給後人一個警訊,提醒後人勿要模仿。不過,太子殿下資質敏睿,既然不愛讀這些凶殘史事,改讀通曉大義、治國安邦之良策的書也是好的,於是便給他推薦《禮記》,希望他能精通於禮,從而事天地之神、辯君臣之位,同時也希望太子能像先皇一樣重視此事,知曉如何安定上位,如何治理人民。
父皇知道此事後,也欣喜不已,認為太子哥哥能成為仁孝至先的好皇帝,乃大唐之榮盛。
弘哥哥幾乎是李家唯一不信奉道教反而極度推崇儒家思想的人,他常把孔子的名言掛在嘴邊,而孔子的兩個弟子顏回與曾子更是他頂禮膜拜的不二人選。顏回以“仁人”著稱,曾子以《孝經》尊世,弘哥哥便希望提高他們的地位,請求父皇追贈他們二人為太子少師、太子少保,父皇念其心善孝敬,欣然允諾。
然而物極必反,長兄的善心甚至蔓延至朝堂上,他大力反對刑罰中的“連坐之罪”,希望為無辜受罪的百姓們助一臂之力,漸漸地大臣開始排擠太子,責其過於幼稚單純,不諳世事,此非為君之道。
一年,大旱之災無情而至,關中饑荒鬧得餓殍遍野,父皇正巧出巡去了洛陽,隻留太子在宮中監國掌事。我那純潔善良的太子哥哥哪裏經受得起這樣一幕幕慘不忍睹的畫麵,他私下命家令寺給大家發放米糧。
父皇回來後也未多做評述,隻是心中有了對這個孝子的另一麵看法。
在我的母後成為皇後之前,父皇專寵的妃子是蕭淑妃。蕭淑妃生了兩位公主:義陽和宣城。
小時候,我一直以為自己是父皇唯一的女兒,而母後是父皇唯一的妻子,可是從弘哥哥那裏聽來,原來我還有兩個姐姐的。
同樣是大唐的公主,同樣有父皇的嫡親血脈,義陽和宣城兩位姐姐與我的境遇卻是有著天壤之別。她們因其母妃得罪我的母後,從一出生開始就注定了悲劇,她們被幽禁在陰森的冷宮,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