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1 / 2)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因此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

西漢時,茶就被當做一種生活中的飲品在某些地方出現了。據《史記》載,漢宣帝時,王褒寫了一篇《僮約》的押韻文字,其中談到他從寡婦楊惠家中買了一個仆役名叫“便了”,除了炒菜、做飯之外,還須“烹茶”。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政治、風俗及茶葉飲用有著密切的關係。通過王褒在《僮約》中所提到的“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等事,可知漢代時已經開始流行喝茶了。

一、漢末三國時期茶文化的發展。東漢名醫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即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三國魏代《廣雅》中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茶做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到其他人文科學,從而形成茶文化。

茶的發現時間可推到三皇五帝時期,在公元前2737~公元前2697年。到了三國時期,由於受到前朝茶文化的啟蒙,飲茶已頗為普遍了。《三國誌·吳誌·韋曜傳》記載:“吳主孫皓飲群臣酒,率以七升限。曜飲不過二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從這件事看來,孫皓把茶賞賜給韋曜,作為酒的替代品,這樣推測的話,“以茶代酒”這句話的確由來已久。

二、兩晉時期茶文化的發展。到了西晉,隨著文人飲茶的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逐漸開始問世,張載在《登成都樓》一詩中寫道:“芳茶六種清涼冠”。另外孫楚在所做的歌中也曾提到“茶從巴蜀出”。這不僅說明了揚子江流域是中國茶葉的原產地,而且可斷定中國人喝茶是從四川省推廣到全國各地的,更說明了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而走入了文化圈,這對茶的流行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後來,司馬睿建東晉。《晉書》上記載,謝安利用茶果招待客人;桓溫在宴會的時候,經常利用茶果招待賓客。由此可以認定,當時用茶果招待客人,已經是一種規矩了。

三、南北朝時期茶文化的發展。到南朝時,由於國都接近茶葉產地的關係,飲茶變得更加普遍。至北魏孝文帝時,實行漢化政策,從南朝歸順的漢人增多,其中有一位叫王肅的儒者,不喜歡羊肉、酪漿,而喜歡鯽魚,口渴的時候就喝一些茗汁(茶),後來漸漸地吃慣了北方的食物,而喝茶的風氣也逐漸傳播到西北一帶了。

四、在唐代的時候,茶葉已經非常普及了,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奮精神,自然受到了大眾的歡迎。“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

到唐玄宗的時候,有一個進士在《封氏聞見記》上說,玄宗開元年間,泰山靈嚴寺之降魔大師普及禪教,當他坐禪時,隻喝點茶,於是大家爭相仿效,都把茶當飲料用,漸成風習。此後又從山東傳到長安,而長安城內開設茶館者,不問道俗,凡是付錢的人都能夠飲用。

在唐朝,無論是朝廷的文武百官,還是販夫走卒,都把茶當做普遍的飲料。茶稅也是從唐代開始的。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由於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功能,故寺廟裏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種植茶樹,製定茶禮,設茶堂,專門進行茶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