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四月份, 黎陽入學,海城農機廠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大部分技術員離開廠子, 和農機廠的產品分配在全國各地的農機站, 譚帥也不例外。
幾個人之中,黎陽的德語是最好的, 但是開學之後, 他聽課都特別費勁,往往一句話隻能零星聽到幾個單詞, 其他人更是艱難,幾個人上課好好聽,課後猛補聽力。
不但黎陽他們有語言上的困擾, 剛被聘任的教授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 這位卡爾教授德語有些生硬,經常蹦出幾句英語和俄語,然後用綠色的眼睛注視著學生們,希望黎陽他們能理解他的意思。
不知道別人怎麼樣,黎陽反正不理解。
關於鍛煉語言能力, 黎陽有個小竅門, 那就是每天去蹭課。
徐露露教給他們的方法就是多聽, 多讀, 多看, 多說。
黎陽每天把自己專業內容捋明白了, 就去聽車輛工程相關專業的課,學校授課是開放式的, 不是本專業的學生也隨便聽, 隻要聽的夠多, 耳朵熟了,再上課就輕鬆很多。
白天在學校忙一天,晚上是黎陽最喜歡的時間,從舊貨市場買回來的各種小東西拿出來,學習和研究,這個時候他開始接觸電子和計算機方麵,買了一台二手的電腦,幾個人每天輪流使用。
而且,晚上九點以後往國內打電話也便宜,同樣花費四馬克,白天隻能打一分鍾,而夜間卻能通話四分鍾,黎陽覺得這種時段差別設置的真是不錯。
一同上了幾個月課,黎陽無意中聽其他同學說,這位教授來自東德,曾經在美國留學,但是他的德語和英語都不如俄語。
結束的時候,卡爾教授還說,曾經去過黎陽的母校,那是在三十年前。
單說做飯,隻能黎陽和徐國華挑大梁。
黎陽的口語是排第二的,雖然他在國內學的時間長,也不如在這裏多呆幾個月。
那是黎陽向他請教輔助交流同步發電機的問題,卡爾教授就用盧甘斯克機車製造廠生產的一個型號做講解,黎陽沒聽懂他說的俄語,結果對方用漢語做出了解答。
幾個人裏麵,孫浩的口語最好,是打工練出來的,他來一年多,已經往家裏打了好幾萬塊錢,自從身體不好,被勸說著,他打工的次數稍稍少了那麼一些。
如果沒有特殊的事情,黎陽往回打電話的時間是固定的,如果譚帥有時間,他會跟黃立安一起接電話,當然,他說些難為情的話時,都會用手捂住黃立安的耳朵,每當這時候,黎陽都心髒狂跳。
做為留學生,黎陽並不能理解那位同學說話時的微妙語氣,讓他驚奇的是這位教授還會說漢語,而且還帶著濃重而有地道的北方口音。
黎陽他們七個人都經曆過實習和車間的鍛煉,簡單的機械裝卸還是不難的,問過了他們到德國和停留的時間,又和其他人商量了一下,都沒有問題,黎陽答應下來。
在一起生活,黎陽才知道同事們工作和學習之外多才多藝,有能飛刀切麵的,有能針灸拔罐的,還有能沒鑰匙也能開鎖的……
他不知道,自己聽著都害臊的話,那人不知道是怎麼說出口的。
黎陽每周都跟黃立安聯係,小家夥一直住在廠子的宿舍裏麵,雖然托付了同宿舍的孟繼幫著照看,黎陽還是忍不住擔心。
所有的老師中,卡爾教授最喜歡提問黎陽,同時他留的作業也是最難的,每次下課都能聽到同學們的哀嚎聲。
等到掛了電話,回到住處,臉上的熱度散去,黎陽抱著被子開始計算回國的時間……
往海城大學打電話時,黎陽跟許琰老師隨口提起了這個事情,電話那邊正在核對實驗數據,許琰嘴上說著這個名字好像聽說過,但是直到掛了電話都沒想起來。
卡爾教授聲音很年輕,一臉濃密的大胡子,黎陽無法判斷他的年紀,也不知道他三十年前是什麼樣的身份去的。
剛安排好放假時間的事情,黎陽接到許琰老師的電話,母校的一位老師想要找黎陽,但是不知道怎麼聯係,隻好將電話留了下來。
這位章老師是黎陽大三時候的任課老師,黎陽按照電話打過去,一問才知道,國內一家企業要來德國購買一批機械,這些機械是德國廠家即將要淘汰的,國內企業想要看完機械的性能後再購買,德國方麵表示裝卸的事情需要他們自己解決。
除此之外,黎陽還實踐出了用電話卡省錢的各種前撥號,他們幾個人甚至還破解了這種加了密的電話卡,可以實現短暫的時間內不用花錢就能打電話,但因為犯法,果斷放棄了。
除了談判的管理人員,原本企業想要帶十幾個技術人員一起來德國,但辦理出國手續的時候遇到了麻煩,有好幾個人來不了,怕耽誤事情,想要找黎陽他們幫幫忙。
當黎陽感覺才在這裏穩住腳時,第一個學期已經結束了,幾個月的時間,好像一眨眼就過去了。
黎陽習慣剛一放假就把所有作業解決掉,除了查字典浪費了一些時間,剩下的十分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