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鐵山軍校(2 / 3)

抵達梭羅後,移民署領隊需要向當地交接新移民,並且跟蹤安置情況,最後與當地移民安置機構簽署交接文件,確認後返回。

這算是完成了一次移民安置任務,而每一個移民署的官員,每個月都需要完成3~4次移民安置任務。

有的距離遠,有的距離近,視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

如今隨著華人移民潮的大局湧入,這些移民所的官員明顯感覺壓力大了很多。

以前在一個隊隻有七八十人,如今一個隊動輒三四百,誇張的甚至更多。

往往這邊剛抵達安置地,那邊港口的催促電報又發來了,得馬不停蹄的趕回去繼續接任務,搞得疲憊不堪。

正是由於這些普通職員的辛勤工作,南陽軍政府轄地生產恢複情況喜人,原本中爪哇腹地大片撂荒的土地,如今基本看不見了。

田地間鬱鬱蔥蔥生長的農作物,一個又一個村屯有了煙火氣,華人新移民正在以高效率有序的替代過往的土著部落,成為廣闊田野上星星點點的燈火。

作為爪哇島最大的地主,馮國輝從上報的佃稅收繳數字,就看到了一個陡峭上揚的曲線,每個月都有大幅度的增長。

農產品和物資也日益豐盈起來,這讓南洋軍政府開始規劃在每個城鎮建立糧庫,用以收儲大量的糧食。

爪哇島土地豐饒,雨水日照充足,而且沒有低溫霜雪災害,農作物一年三熟。

隻要華人新移民勤勞肯幹,吃飽肚子壓根就不是個問題,現在該考慮的是怎麼樣吃好?

南洋軍政府對華人和土著的農業政策截然不同,對華裔農民政策寬鬆,允許開墾荒田,允許利用多餘的糧食飼養雞鴨家禽,允許飼養豬,牛,騾子,驢等大牲口,隻不過要征收交易稅。

允許利用家前屋後種植果樹,允許去市集買賣農產品,當然了,這都要征收交易稅,一般是農產品價值的十分之一。

這大大放開了華裔農民的手腳,也掀起了家禽,家畜飼養的熱情,定居不久,生活便得以大幅改善。

軍政府還允許華裔農民購買土地,用不了多久,一些善於吃苦耐勞的精明華人就會通過積累,成為大大小小的地主。

而這一切,南洋軍轄下的土著部落通通不能享有。

土著部落隻能耕種政府指定的農作物品種,不允許土地交易,不允許私自飼養家禽家畜,不允許私自買賣,不允許開墾荒地,不允許在家前家後種植果樹等等。

想要獲得這些特權,那就必須成為一名華人。

成為華人的途徑有幾個,一個是將女兒嫁給華人農民,那麼他們的子女自然就是華人,可以享受華人農業優惠政策。

要麼就是迎娶華人女子,改華姓,說華語,上華語學校,入華籍。如今的土著貴族和部分土著地主就是這麼做的,積極向華人靠攏。

要麼參加土著仆從軍,在戰場上為南洋軍賣命,作為軍屬可以享受特別優待,也包括農業優惠政策。

說白了,就是人為的製造社會族群不平等,通過政策威力促成土著人與華裔移民融合,最終全都歸攏於華夏大家庭。

那麼這種社會族群的不平等,會不會引發暴動和其他社會動蕩呢?

這完全不用擔心,南洋軍如今的赫赫威名能夠止小兒夜啼,統轄下的土著部落早已經被嚇破了膽子,表現的特別乖順。

若是搞什麼幺蛾子,南洋軍下狠手的清剿那是直接清空一片地區,連婦女幼兒都不會放過,全都各有去處。

膽敢搞暴亂的人,盡可以試試。

梭羅市以東至岩望城的廣大中爪哇腹地,八成以上的土地已經被華裔占據,尤其是肥沃的梭羅平原上,那些星羅棋布的村鎮都是華裔村屯。

南洋軍通過強硬的軍事手段,在極短的時間內改變了大片內陸地區人口結構,至少省了一百年水磨功夫。

原本是幾代人完成的民族融合進程,在刺刀下短短的一兩年就完成了。

馮國輝在鐵山鎮住了幾天,考察了當地企業的發展,感覺較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