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著這個偈語去見庵元禪師,庵元禪師說道:“禪,不是用語言能說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寫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禪,隻有悟才能夠得到。”我們來看一個“南宗禪”杜撰的公案。
釋加牟尼在靈山法會上正準備說法,這時大梵天王來到靈山,向釋加牟尼獻上一朵金色波羅蜜花。然後坐在最後的座位上,聆聽釋加牟尼說法。
釋加牟尼麵對人間天上諸神一言不發,隻是舉起這朵金色波羅蜜花給大家看。大家都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惟有摩訶迦葉會心微笑。
於是釋加牟尼對大家說:“我有正法深藏眼裏,以心傳心。你們應擺脫世俗認識的一切假象,顯示諸法常住不變的真相,通過修習佛法而獲得成佛的途徑。了悟本源自性是絕對的最高境界,不要拘泥於語言文字,可不在佛教之內,亦可超出佛教之外。我以此法傳授給摩訶迦葉。”
這則小故事中提示出這樣一條禪教大法,那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除此之外,這則公案還為後世禪宗確立了這樣一種傳統:參禪悟道,不說為妙。
禪不是用語言能說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寫的,更不是用心思能想的。禪,完全是通過體悟才能認識的。下麵這個故事就說明了頓悟帶來的喜悅。
唐代的智閑和尚曾拜靈佑禪師為師,有一次,靈佑問智閑:“你還在娘胎裏的時候,在做什麼事呢?”
“還在娘胎裏的時候,能做什麼事呢?”他冥思苦想,無言以對。於是說:“弟子愚鈍,請師父賜教!”
智閑笑著說:“我不能說,我想聽的是你的見解。”
智閑隻好回去,翻箱倒櫃查閱經典,但沒有一本書是有用的。他這才感悟道:“本以為飽讀詩書就可以體味佛法,參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場空啊!”
灰心之餘,智閑一把火將佛籍經典全部燒掉了,並發誓說:“從今以後再也不學佛法了,省得浪費力氣!”
於是他前去辭別靈佑禪師,準備下山,禪師沒有任何安慰他的話,也沒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閑來到一個破損的寺廟裏,還過著和原來一樣的生活,但是心裏還總是放不下禪師問他的話。
有一天,他隨便把一片碎瓦塊拋了出去,瓦塊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發出了清脆的聲音。智閑腦中突然一片空明,內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種從未體驗過的顫抖和喜悅,體驗到了禪悟的境界。
他終於醒悟了:“隻有在生活實踐中自悟自證,才能獲得禪旨的真諦。”於是立即趕到靈佑禪師身邊說:“禪師如果當時為我說破了題意,我今天怎麼會體會到頓悟的感覺呢?”
悟的魅力就在於——長久地追尋和執著地思索之後,突然感受到了宇宙和生命的那種永恒和諧的意義,當你覺悟到這其實是一種固有的東西的時候,就會從內心的糾纏中解脫。你會突然間發現,一切都為之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