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
磨磚不能成鏡,參禪求道,主要在覺悟真心本性,把握這一點,才能進入禪的世界。
馬祖道一禪師曾是南嶽懷讓禪師的弟子,他出家前隨父親學做簸箕,後來父親嫌這個行當沒出息,於是把兒子送到了南嶽懷讓禪師處學習禪道。在般若寺修行期間,馬祖整天盤腿靜坐,冥思苦想,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
有一次,懷讓禪師路過禪房,看見馬祖坐在那裏麵無表情,神情專注,便上前問道:“你這樣是在做什麼?”
馬祖答道:“我在參禪打坐,這樣才能修煉成佛。”懷讓禪師沒有言語。
第二天早上,馬祖吃完齋飯準備回禪房繼續打坐,忽然看見懷讓禪師神情專注地在井邊石頭上磨些什麼,他便走過去問道:“禪師,你在做什麼呀?”
懷讓禪師答道:“我在磨磚呀!
馬祖又問:“磨磚作什麼呀?”
懷讓禪師說:“我想把它磨成一麵鏡子。”
馬祖一愣說:“磨成一麵鏡子?這怎麼可能呢?磚本身沒有光亮,就算你磨得再平,它也不會成為鏡子的,你不要在這上麵浪費時間了。”
懷讓禪師說:“磚不能磨成鏡子,那靜坐又怎麼能夠成佛呢?”
馬祖頓時開悟:“弟子愚昧,請師父明示。
懷讓禪師說道:“譬如馬在拉車,如果車不走了,你是用鞭子打車,還是打馬?參禪打坐也一樣,天天這樣坐禪,能坐地成佛嗎?”
磚不能磨成鏡子,靜坐自然不能成佛,重要的在於悟,盲目地去做事是不可取的,自然也就無法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隻有自己用心去感悟,才能真正進入佛家聖地。
蘇東坡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宋朝時證悟禪師前去拜見庵元禪師,閑談中就提到了蘇東坡的這首詩。證悟禪師讚歎地說:“這首詩的前麵兩句,頗有氣勢,能達到這種地步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他在禪理上一定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否則不會有這樣的成就的。”
庵元禪師卻說:“他隻是個門外漢,裝腔作勢罷了,沒什麼了不起的!”
證悟禪師道:“‘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若不是有一定的悟性,豈能作出這樣的詩來?”
庵元禪師道:“他離道還很遠呢!”
證悟禪師道:“是嗎?你能否解釋其中的道理呢?”
庵元禪師道:“你在這裏住一晚上,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證悟回去,輾轉反側,總是在想這個問題。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他站在窗邊,聽到遠處傳來的鍾聲,恍然大悟道:
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關中欲透身;
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