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怒河春醒(17)(2 / 3)

左手執矛,右手執盾的戰佛櫛風沐雨,在雷雨中,重新傲然立於大地之上。當夜,電閃雷鳴。在附近居住逡巡的人,隻見到閃電飛舞,在青城最高的建築物上狂轟亂炸,如億萬條火龍,仿佛天地之間的閃電,盡聚於戰佛頭頂。

天色大明之時,諸人去看大佛,隻見佛頂鋥亮,沒有任何損傷,早先的蛛絲塵網,也早被雨水衝刷得幹幹淨淨,重現了八十年前,戰佛初入青城時的盛景。

隻是,那時戰佛初鑄,固然光芒萬丈,卻遠不及飽受香火之後的大氣雍容,仿佛戰佛一下活了過來。

青城中尚有曾見過戰佛之初的百歲老人,此番在兒孫的攙扶下,重新瞻仰戰佛的絕世風采,仿佛心中頓悟,在戰佛前含笑而去。

相對來說,那同樣高大的“神聖與恢宏之像”,則顯得有些黯然,盡管日前聞悉神像頭顱被斫一事而大為震怒的大西山居當即便召開專門的紅樓會議,在大西山居家主八思惟不在家的情況下,全票通過決議,立即派遣最強大的樸仆技師隊伍,前往青城。一行十人,乘坐大西山居最新研製的飛鵠樸仆,浩浩蕩蕩地,前往青城而來,並最終將頭顱完美地契合起來。為掩飾那道碩大的“傷疤”,樸仆技師特地打造了一條鑲有青城立國令的圍巾,將傷疤掩住,並且更加的雍容。

當時要下令拆除埃河塔時,有佛子當眾詰問街對麵的神像,當時枯木子為壓倒戰佛的高度,特地令大西山居的樸仆師多增高幾分。因此佛子詰問時,任何人都說不出半句話來。

被譽為大西山居樸仆師後起之秀的媚蘭,是此次修像的帶頭人,也是“完像”的帶頭人,聽到佛子的詰問,不屑一顧,當即通過枯木子,調集青城衛兵三百人,戰象、家象三百頭,先將神像方圓一裏之內的民居盡皆拆除,又在四周各挖出一條深達一丈,首尾相連的壕溝,然後便由士兵駕駛大象繞神像不住轉圈,一日一夜之後,神像所居的土壤,湧到壕溝之中,土地也被壓得更為嚴密,利劍長槍而不能插入分毫,神像平均低了一尺,如此一來,便較戰佛低了幾寸。戰佛與神像隔街而對,沒人覺得是一種盛景。

圍觀的佛子為之咋舌不已。當中有明智之士,更是由此不可思議之事,意識到國家對樸仆的巨大而無私的支持,忍不住對自己的身份發生了極大的困惑。

當夜電閃雷鳴,閃電不住往戰佛頂上閃去,如利劍,如刀兵,而幾乎與戰佛持平的神像,卻絲毫無恙。有明眼人細心觀察之下,發現神像頂上按上了一個長長尖尖的針,底端固定在神像頂上,下麵又引出鐵線若幹。以為神技。

不管怎樣說,除了戰佛與神像尚自巋然不動之外,所有高於河麵的建築、樹木,均已化為讖粉。卡卡在王宮之中躑躅行走,鉛華大士在瑰穀原高台上,設壇計算,卡卡焦急地望著她,等待她對天象的計算。

鉛華大士平素有輕浮妖嬈之色,此時卻是神情肅穆,口中念念有詞,待從祭壇上走下時,一個踉蹌,險些跌倒,卡卡連忙扶住,焦急地等待。

鉛華點了點頭,虛弱道:“今日夜間,電閃雷鳴,足有七級。”卡卡一聽,當即傳令下去,整個青城和白鎮甚至臨近的邦國表麵上,除了怒河帶來的些許恐慌之外,仍顯得平靜如古井之波,隻是隻有極少數的人才知道,青城守衛並邦國士兵將近十萬人,已沿怒河上下兩岸,密密排成綿延數千裏的隊伍。這已是近四十年來,瑰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調動。而這些,僅僅是一個十四歲少年,一個看似狂想的建議。

每個兵士俱是三把良弓,六十支利箭。嚴陣以待,他們的使命,直到夜色來臨,暴風忽起之時,才被告知。

整個軍事行動,從設置,到實行,到操作,都嚴密得如同一台可以自行運轉的機器,相對於精密度如此之高的軍事行動,最怕的也許隻有一點,就是意外。

暴雨下起時,先是滾雷從天際滾過,隨後,閃電在天際炸開,如一道綿延萬裏的火龍,直待閃電炸了三炸,鉛華大士才凝重地對卡卡道:“可以了。”

然後,卡卡凝視了鉛華一眼,隨即對旁邊的傳令兵點了點頭,道:“射。”

傳令兵傳令下去,隻聽一聲巨響傳開去,一朵煙花在空中綻放,瞬間竟蓋過了電閃雷鳴。

守河的士兵,紛紛將早已蓄滿勁力的箭向河對麵射出。那箭畫了巨大的弧,紛紛在河中落下,在半空中墜落之時,卻不掉入河中,仍是浮在水麵上,似乎不動,就好像魚漂一般。

一輪弓箭射罷,第二隊已緊自跟上,又一輪箭射罷。

這時,雷停了,一輪巨大的閃電在天邊湧起,直向這裏卷了過來。

那閃電如一輪巨大的鐮刀,將整個空中掃蕩一空,映射得亮如白晝,澄明得如同圓月光輝一般。

閃電淩空推進,到青城上空時,分成兩道,一道直往戰佛頂上而去,一道卻往怒河而來,到了怒河上方,閃電也似乎略一猶豫,隨後,便分化成千百道,直往怒河而來,那閃電認準了蚌冰上的箭羽,一個個往高聳的箭羽上去,隨後,箭杆上驀然熾亮,那閃電已然通過箭杆射入到蚌冰之中,隻聽轟然巨響,那在水麵上漂浮的蚌冰被閃電轟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