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電視戲曲節目編導(3)(2 / 3)

戲曲作為一種文化,有一種凝重的基調,有固定不變的規範。但它同時又是藝術表演,有輕鬆娛樂的成分,應該能夠找到協調平衡點(不能為了照顧老戲迷就死搬硬演,原封不動)。戲曲本身從內容到形式都是精華與糟粕糅雜在一起的,要研究哪些是可舍棄的部分,哪些是要保持發揚、精心表現的東西。陳舊的演出形式,連戲曲舞台表演都在尋求改進的方式。隻要看梅蘭芳青年時代就開始的對舞台表演從服飾、唱腔到表演程式的種種改革;隻要看舞台的一桌二椅到如今的保留虛擬表演卻美輪美奐的舞美大製作,就可以體會到戲曲舞台表演其實已經改進改變了許多。作為電視戲曲更可以注意發揚現代傳媒的優勢,在運用電視技術、壓縮過渡、精選劇目方麵下工夫。

定位明確了,每個欄目的規劃就好做了。長計劃與短安排怎樣有機結合,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草率應付。節目質量就可以有基本保證。

(二)資源問題

資源問題是其他一切電視節目都應該注意的問題。但戲曲欄目與其他電視文藝欄目有所不同的是,戲曲欄目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已有的音像資料。這是欄目的生產資源。關於生產資源,有兩個議題:一是資源的運用與挖掘,二是資源的保管與儲存。

戲曲欄目要天天、月月、年年播出,節目需求量相當大。雖說中國戲曲有近800年的曆史,目前還存活有近300個劇種,資源稱得上豐富。但如果大材小用,細糧粗作,像黑瞎子掰苞米,掰一個扔一個,資源也很快就會浪費一空。最後落入讓觀眾顛來倒去看舊劇目的惡性循環。觀眾失去新鮮感,編導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迫。這又涉及電視戲曲工作者自身的業務素養與能力問題。文藝產品生產也應該講究利用率。而資源的挖掘運用與保管儲存是相關相連的。前些年,原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劉習良同誌就在講話中多次提到要“高度重視戲曲圖像資料的積累”,要“籌建正規的音像資料中心”。這是極有遠見的指示。資料貴在完整齊全,現在就應該注意搜集過去拍攝的戲曲影片和錄製的戲曲電視片,要盡量搜集齊全,分門別類建立檔案。為了久遠保存,其中特別有價值的還可以轉錄為激光視盤。搜集的過程也是盤點的過程,如果發現有哪些戲種、哪些演員、哪些劇目還缺少音像資料,現在還來得及組織人力物力搶拍補救。這種工作宜早不宜遲,晚了就成為曆史的遺憾。青島電視台與中國劇協1998年拍成了50集《中國地方戲曲》大型電視藝術片。他們曆時兩年,行程約20萬公裏,拍攝了50多個劇種70多個優秀的劇目。

大家都深感他們做了一件大好事,功德無量。

有些戲,有些劇種,有的演員,如果沒有這次的記錄,就永久失傳了。像廣東潮劇《柴房會》中有李老三夜宿客棧柴房遇女冤鬼的情節,根據劇情需要,在表演人物心理方麵的一段梯子功,是高難度的絕技。扮演李老三的表演藝術家也已多年不演這出戲,為了拍攝電視藝術片,這次硬是苦練了兩個月,找回了功夫,成功地記錄了下來。再過幾年?年事更高,恐怕再也無法重現絕技的光彩,一出名戲就會在我們這一代湮沒。資料的搶救與保存,不僅在今天有實用的功效,而且對於未來的觀眾、未來的人們來說,文化、藝術的文物,價值和意義更大,可以說是無價之寶。眼界更寬一點看世界,中國戲曲是世界獨一份。將來國際影視界也會建立資料庫。中國戲曲這種獨特的資源是我國獨家擁有的部分。在未來的國際性信息資源交流過程中,這部分音像資料肯定會升值,會被視作奇珍異寶。今天,在事態尚未過晚的形勢下,以隻爭朝夕的緊迫感來考慮戲曲資料的搜集與保存,實在是迫在眉睫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