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各類藝術的研究欣賞、融會貫通,觀察生活後的認真思考,能使創作的想象突破一般。任何角色的創造,都要在對生活的觀察改造中完成,像生活但又不是生活原型。如卓別林的擰紐扣,蓋叫天的老鷹展翅,李雪健、薑文、斯琴高娃等著名演員在表演中的典型細節造型,都是深刻地體驗了生活,在豐富的想象中產生的。沒有想象,精美的藝術創作也就不存在了。
培養、鍛煉把感覺、文字與視聽形象活化為自身動作的能力。也就是善於把聽到的故事、閱讀的材料在腦子裏形象地活化起來,跨越時空,打破一個人生活經驗的狹窄圈子。
當導演啟發演員產生了豐富的想象,就能以假當真,產生表演的信念,相信假的規定情境,並從中獲得感覺,真實地設計動作。它是一切創作的開端,能推動創作合乎邏輯的發展。演員有了豐富的想象,就能把觀察生活所積累的創作素材運用到表演角色的創造中去,這是個集中、融合的加工過程。就能把作者的簡單注釋與說明、導演的提示與要求,用自己的想象來加以補充、豐富、深化。就能尋找到富有藝術魅力的表演手段,產生吸引人的表演。
二、設計
(1)明確作品的事件。在明確作品的事件後,在事物轉化的關鍵處,劃分單位,確定任務,尋找準確的動作,即我應怎麼做。
(2)理清作品的動作線。作品是由人物在幾個事件中一係列的動作過程相連而成。把每個事件中的動作串連起來,形成角色在表演中行動的動作線。
要求動作線上每件事都是朝著既定高潮發展動作,是一環扣一環的。動作與動作的相連、銜接緊湊而有邏輯,是合乎事態發展情理的,並有“戲劇式”結構。
(3)挖掘與感受規定情境。此時此地我麵臨的一切主客觀情況及其發展變化,即年代、時間、地點、環境、人物關係、事件等。
(4)情節結構要吸引人。不沉悶,不拖遝,能較快地步入變化,並注意情節的戲劇性效果。小品一定要有時間概念,動作發展不宜遲緩、鬆散。
(5)注意動作的可視性。努力創造具有視覺魅力的場景、事件與動作。盡最大可能尋找用形體動作表現人物的情節與細節。
三、選擇表演的切入口
一般說來,隻有當演員的動作看起來虛假,完全不符合角色的思想或感想或感情時,觀眾才會感覺到戲劇中雕琢的痕跡。觀眾這時知道“有什麼東西不對”,而沒有意識到導演或演員沒有把握住情感基調。但這種了解足以破壞觀眾的注意力,使觀眾拒絕進入那個魔幻世界,他們從電視或電影屏幕回到現實世界,重又成為一個無動於衷的旁觀者。
當導演計劃表演場景時,他們對方位的設計通常基於兩點:邏輯性和戲劇性。邏輯性很容易理解。導演隻要問問自己:“在這個場景下,這個具體時間,邏輯上講這個人該幹什麼?這位小姐遇到她痛恨的父親或她愛的男人時,什麼樣的行為才最真實可信?”
角色相互接近或疏遠時,這種行為是由特定的內部或外部動因引起的。
這種因為情節需要或情感激發而產生的移動應符合邏輯。有時候劇本會明確指出這種行為。更經常地,導演需要用劇情或對白提供的提示來創造這些行為。
被稱為“戲劇性”的因素有點複雜。我們可以將其中的一些要素歸在通用術語“演技”之下,即用生動的、滿懷激情的方式表達故事的思想。生活實際上可能是單調的。因此導演尋找能刺激觀眾的方法展現故事價值(即使之戲劇化)。場景的選擇、角色的行為、態度甚至服裝都能豐富場景的內涵。這裏使用的“戲劇性”這個術語也和導演揭示、闡明或加強場景中的情感內涵這種實際的需要有關。
第三節對白的有效性
既然是“語言類節目”,它的主體元素當然是語言,也就是“台詞”。台詞的基本表現手段包括重音、停頓、語調。隻有掌握了這些基本功,演員才能把劇本台詞中的中心思想與真實感情正確地揭示和表達出來,才有可能為在銀屏、舞台上創造出鮮明的性格化的人物形象打下良好的基礎。導演必須十分嚴肅地要求演員認真地對待劇作者的台詞,在深入研究的過程中,尋找準確的表達手段,真正使作者精心創造的藝術語言變成演員發自內心的台詞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