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名詞解釋①(1 / 1)

上古神話:

上古神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了遠古人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願望,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神話通常以神為主人公,他們包括各種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話的情節一般表現為變化、神力和法術。

神話曆史化:

即把神話看成曆史傳說,通常做法是把天神下降為人的祖神,並把神話故事當做史實看待,構成了一些虛幻的始祖及其發展譜係。在正統史家或儒家典籍中,半人半獸形的神性形象遭刪。神話曆史化的另一個方法是改造,即對神話進行歪曲解釋,使其成為某種現實事件,從而成為構築遠古曆史的基石。

《山海經》:

《山海經》約成書於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之間,由不同時代的巫覡、方士根據當時流傳的材料編選而成,是一部具有民間原始宗教性質的書。書中有大量對山神形貌的描述,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特征,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對我國神話的傳播和研究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詩三百:

詩三百即《詩經》,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詩歌305篇。分風、雅、頌三大類。風采自民間樂曲,雅是王都附近的樂曲,頌是祭祖祀神的樂曲。內容對統治者征戰田獵、人民的勞動生活和婚姻愛情都有反映。形式以四言為主,采用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

笙詩:

笙詩,也稱六笙詩,《詩經》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等六篇的合稱。這六篇詩都僅有篇名而無文辭。宋朱熹稱這六首詩為“笙詩”,可能源於它們用笙演奏。

三家詩:

《詩經》在漢代流傳甚廣,出現了今文的齊、魯、韓三家詩。魯詩出自魯人申培,齊詩出自齊人轅固,韓詩出自燕人韓嬰。三家詩在西漢被立為博士,成為官學。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的古文“毛詩”晚出,在民間廣泛傳授,並最終壓倒三家詩盛行於世,後先後亡佚。

毛詩:

西漢時,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所傳授的古文《詩經》晚出,雖未被立為官學,但在民間廣泛傳授。東漢經師鄭玄為之作注,成《毛詩傳箋》。從此,習毛詩者大增,並最終壓倒三家詩盛行於世。今本《詩經》,就是“毛詩”。

《詩經》六義:

《詩經》六義是指“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風,指各地區的樂調。雅,指朝廷正樂,西周王畿的樂調。雅分大雅、小雅。大雅多歌功頌德,小雅多諷刺。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多舞曲,音樂較舒緩。賦,指詩人把思想感情及相關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指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事物作比喻。興是觸物興詞,指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情感,引起歌唱,多在詩歌發端。

今古文尚書: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春秋戰國時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尚書》據說原有一百篇,秦代焚書後,漢初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子故宅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十六篇,稱為古文《尚書》,這十六篇後亡佚。

春秋三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後人將它作為配合《春秋》解經之書,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和《穀梁傳》純用義理解釋《春秋》,而《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

《國語》:

《國語》成書約在戰國初年,國別史史書。二十一卷,分別記載周、魯、齊、晉、鄭、楚、 吳越八國事,是各國史料的彙編。反映了崇禮重民、敬天保民、人神並重等思想。以記言為主,在形象和邏輯思維方麵都很縝密,又有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 生動活潑而富於形象性。

《戰國策》: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三十三卷,記錄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等國軍政大事。時代上接春秋,下迄秦並六國。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作者大多是戰國後期縱橫家,彙集成書當在秦統一後。西漢劉向編校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

莊子三言:

《莊子》中作者自稱其創作方法是“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天下》)。寓言即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言語。重言即為使自己的道理為他人接受,借重長者、尊者、名人的言語。卮言即出於無心、自然流露之語言。

楚辭

楚辭有兩層內涵:其一是指戰國後期產生於楚國的一種詩體,其特征為“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呈現了楚國的地方特色以及神奇迷離的浪漫精神。主要代表作家為屈原,還包括宋玉、唐勒、景差等。其二是指劉向編定的《楚辭》,其中包括屈原、宋玉等楚人所作的楚辭作品,也包括漢代人模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