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不善於用術者(2 / 3)

再次,嶽飛死後,仍有很多名將存在。例如宗澤、韓世忠、張俊等人。但趙構認準了求和的死理,怕這些人真的戰勝金軍。於是,發布了一個詔令:“誰再談抗戰,就讓誰死。”

大批名將雖被束之高閣,但對金軍仍有一定震懾力,金軍也沒有繼續相逼。另外,金軍開始腹背受敵,受到正在崛起的蒙古軍隊的瘋狂打擊,也無暇顧及南宋。而曆史上最可恨的皇帝趙構,居然苟延殘喘地活到了81歲。運氣比那爺倆,可是好了很多。

點評:後人對於宋高宗趙構的種種無恥行徑實在是無語。趙構能當上皇帝,連同他的老爸和大哥的皇帝經曆,都充分說明帝王製度的巨大缺陷。趙構所犯的錯誤,也不僅僅是不會用人那麼簡單。

·明思宗朱由檢

明思宗朱由檢,也就是後人常說的崇禎皇帝,由於能力一般,用人有誤,承擔了亡國的重任。但朱由檢繼位之初的表現,還是令人看到了一絲希望。他做的最值得稱道的事就是抓準時機鏟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之後,又順理成章地處死了魏忠賢。接著,又徹底清除了閹黨勢力。朱由檢談笑間鏟除了魏忠賢集團,一度使世人似乎看到了明朝的中興希望。

當時,明朝山海關外有後金連連進攻,內有農民起義的烽火愈燃愈熾,而朝臣中門戶之爭不絕,疆場上則將驕兵惰。麵對危機四伏的政局,朱由檢殷殷求治,經常召集群臣,探求治國方策,勤於政務,事必躬親。同時,他平反冤獄,起用罷黜官員。整飭邊政,以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上方寶劍,托付其收複全遼重任。與前兩朝相比,朝政有了明顯改觀。

朱由檢求治心切,想盡快有所作為。而多年來積攢的矛盾,豈會在如此短期內得到解決呢?於是,朱由檢的所有缺點開始不斷暴露出來:剛愎自用,不願意聽從忠臣意見;急躁多疑,對任何人的忠誠度都表示懷疑。在與後金戰爭中的最緊要關頭,朱由檢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最有可能幫助自己實現偉大理想抱負的袁崇煥,使遼東防衛幾近崩潰。

之後,在戰略上,他又犯了更為嚴重的錯誤。朱由檢想通過增加賦稅的方式,增調重兵全力防範雄踞東北的後金政權和鎮壓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軍,開始兩線作戰。本來明軍戰鬥力就一般,缺少的是主帥,而不是士兵。同時,增加賦稅的結果是,更多的農民加入起義軍之中。最後,使得兩線都麵臨著崩潰的局麵。

本來,局麵至此,已經無法收拾。但此時的朱由檢又開了一劑藥方,進一步加快了明朝的滅亡。即位之初,朱由檢徹底清除了閹黨勢力。但此刻,他覺得外廷大臣更可恨。於是,又重用另一批宦官,並給予宦官行使監軍和提督京營大權。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鎮,淩駕於地方督撫之上,使本來還可以倚重的地方勢力,也不能為己所用。

即位17年後,麵對著無法收拾的局麵,麵臨著農民起義軍攻破京城,朱由檢選擇了自殺,吊死在煤山之上。

點評:明思宗朱由檢開始時做了一係列正確的事情,但未見成果後,開始犯下一係列錯誤。其中,最大的錯誤就是誤殺重臣袁崇煥。大廈支柱已倒,亡國在所難免。

·清德宗光緒

後人都知慈禧太後把持朝政,導致清朝國力日衰。最終使曾經非常強大的中國成為各個帝國的殖民地,開始了中國曆史上最為恥辱的一段曆史。但當時,仍有一個人可以轉變局勢,那就是清德宗光緒。

光緒能夠登上皇位,完全依賴於慈禧太後的恩賜。同治皇帝死後,由於無子嗣,立誰為皇帝,便成了最大懸念。慈禧為了能名正言順地把持朝政,親自指定醇親王的次子,也就是自己親妹妹的兒子,年僅四歲的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繼承皇位。盡管受到大臣們的極力反對,但慈禧不為所動,一意孤行。而後來長大成人的光緒,也一直念及這段恩情,對慈禧太後畢恭畢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