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銳氣,但銳氣不代表鋒芒。銳氣可以展現出自己的內心,但鋒芒卻給別人壓力。方圓之人都應盡量避免這一點。
人際交往中,鋒芒最容易刺激他人。隻要留意周圍的同事就會發現,資曆較深、經驗豐富的同事,都比較圓滑,毫無棱角,語言如此,行動亦然,個個深藏不露,他們好像都是庸才,實際上其中不乏才智超群的人。
為什麼那些有才華的人會如此低調呢?因為如果他們言語或行動有鋒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人便成為他們的阻力,成為他們成功的破壞者。如果一個人的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壞者,在這種情形下,這個人的立足點都沒有了,哪裏還能實現揚名立身的目的?
陳先生在年輕時代以兼有三種特長而自負:筆頭寫得過人,舌頭說得過人,拳頭打得過人。在學校讀書時,他已是一員猛將,不怕同學,不怕師長,以為他們都不及他。初入社會,他還是這樣的驕傲自負,結果得罪了許多人。不過,他覺悟很快,一經好友提醒,便連忙負荊請罪,倒是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無心之過仍然難免,結果終究還是遭受了挫折。俗語說,久病成良醫,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訓後,才知道言行鋒芒太露,是自己前途的荊棘。有人為了避免再犯無心之過,就效法金人之三緘其口,即使不能不開口,也要多方審慎,雖然“矯枉者必過其正”,但是要掩蓋先天的缺點,就不能不如此。因此,若聽見旁人說你世故人情太深,做事過分小心,不但不要見怪,反而要感到高興才是。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采用這樣的辦法不是永遠默默無聞嗎?其實隻要一有表現本領的機會,就要把握這個機會,做出過人的成績來,大家自然就會知道我們的才能。這種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怕沒有,隻怕把握不牢,隻怕做的成績不能使人特別滿意。我們已有真才實學,就要留意表現的機會;沒有真實的本領,就要趕快預備,《易經》上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鋒芒對於我們,隻有害處,不會有益處。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我們自己不把角磨平,別人必將用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傷害更多,而鋒芒就是人額頭上的角啊!
傲慢無禮讓人反感
謙虛的態度會使人感到親切;傲慢的態度會使人感到難堪。為人處世傲慢無禮,擺出讓人仰視你的姿態,這樣你會把自己逼上絕路。
聰明人最容易憑著自己的一點點成績就傲慢無禮,其實這是一種目中無人的行為,是不自量力的狂妄。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往往使你孤陋寡聞,甚至危害更深。
中國的傳統文化素來鄙視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來說,知識越多,學問越廣的人就會越謙虛;文化越低,氣量越小的人就會越傲慢。被奉為千古宗師的孔子說過這樣的話: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師。
相傳南宋時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極,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與大詩人楊萬裏會一會。楊萬裏謙和地表示歡迎,並提出希望名士能帶一點兒江西的名產配鹽幽菽來。名士見到楊萬裏後開口就說:“請先生原諒,我讀書人實在不知配鹽幽菽是什麼鄉間之物,無法帶來。”楊萬裏則不慌不忙地從書架上拿下一本《韻略》,翻開當中一頁遞給名士,隻見書上寫著:“豉,配鹽幽菽也。”
原來楊萬裏讓他帶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時名士麵紅耳赤,方恨自己讀書太少,後悔自己為人不該太傲慢。
傲慢是無知的。它庸俗淺薄,狹隘偏見,表現出夜郎自大的心態,是虛榮和一知半解結合而產生的怪物。為人處世傲慢無禮,擺出讓人仰視你的姿態,這樣你會把自己逼上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