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活法29(2 / 2)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20多年後,羅斯福成了美國總統。

一個周末,羅斯福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竟是當年的農場主德裏斯。原來,由於經濟危機,德裏斯幾乎麵臨破產,他的農場急需資金支持,可是由於大家討厭德裏斯的吝嗇,沒有人願意為他擔保。德裏斯萬般無奈之際,才想起羅斯福來。

羅斯福聽完德裏斯的哭訴,思索一番,決定為他擔保。

德裏斯走後,夫人嗔怪道:“難道你忘記他當初怎麼對待你的嗎?你為什麼還去幫他?”

羅斯福慢悠悠地說:“假如一個人真的善良,那麼善良就是他的天性,這善良不會因為麵對的是一個善人或者惡人而改變。麵對一個惡人,自己也變得凶惡,這還是真正的善良嗎?”

這就是一代偉人的品行。羅斯福以常人少有的寬厚對待他的仇人,而且,正是因為羅斯福除了治理國家的能力之外,還處處流露出種種高尚的品格,才會受到美國人民如此的熱愛。羅斯福用自己的行為深刻地闡釋了“寬容”這一詞彙。

寬容是最美麗的一種情感,是一種良好的心態,也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具有寬容品格的人,其心胸像天空一樣寬闊、透明,像大海一樣廣浩深沉。我們知道,寬容自己的親人、愛人和朋友容易,因為他們是我們所愛的人。然而,寬容曾經深深傷害過自己的人或者自己的敵人,即“以德報怨”,則是最難的,也是寬容的最高境界,這才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懷。

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發生,麵對這些,最明智地選擇就是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質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隻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

與寬容相對的是仇恨。仇恨是一把雙刃劍,在報複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同樣受到傷害,所以“冤冤相報”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心中裝滿仇恨的人必然是痛苦而不幸的,隻有放下仇恨,選擇寬容,糾纏在心中的死結才會豁然脫開,心中才會出現安詳、純淨的“愛之天空”。因為恨能挑起事端,愛能征服一切。

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在寺院的高牆邊發現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在深夜借此翻牆到寺外。長老搬走了椅子,坐在那兒等候,到了午夜,準備外出的小和尚在黑暗中踩到“椅子”上,他覺得“椅子”不似先前那般堅硬,而是軟軟的,甚至有點兒彈性。於是便借著月光仔細地看了看,才知道椅子已經“變成”了長老,原來他是踩在了長老的肩上。小和尚倉皇離去,他知道長老已經認出他來了,在後來的日子裏,小和尚誠惶誠恐地等候著長老的發落。然而,長老並沒有懲罰小和尚,甚至根本就沒有提及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小和尚感激長老的寬容,並且從長老的寬容中獲得了“佛家以慈悲為懷”的啟示,他收住了心,再沒有翻牆出去過,通過刻苦的修煉,成了寺院裏的佼佼者,許多年後,他成為了寺院裏的住持。

可見,寬容不僅需要“海量”的胸懷,更需要一種博大無私的愛。長老如果搬去椅子,對小和尚來個“殺一儆百”的懲罰,也是無可非議的,小和尚可能會從此收斂,但不一定會認真反省自己,潛心修行,當上住持的希望也會很渺茫。長老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以一種看似低調的態度來處理此事,卻以一顆仁愛之心來感化小和尚,使小和尚醒悟過來,參透長老“愛”的意圖,最終“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