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活法27(3 / 3)

所以說,吃虧人常在,吃虧是福。

小把戲誤了袁世凱

辛亥革命時期,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袁世凱都是實權人物。他要是站在清政府一邊,革命黨很難完成推翻帝製的大業;他要是站在同盟會一邊,清廷就再無能力撲滅熊熊革命烈焰。因此,孫中山以大總統之位相讓,期望能夠借助袁世凱的力量完成革命。無論孫中山還是黃興,在公開言論中,都對袁世凱以中國的華盛頓、拿破侖相許。可見,袁世凱在當時的實力和威望都是有目共睹的。就是在“國父”孫中山的眼裏,他都是有資格做中國第一把交椅的。

然而,事實上袁世凱卻讓國人大失所望,他不但沒能成為中國的華盛頓、拿破侖,反而為了複辟帝製接受了日本妄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最終落得個“竊國大盜”的曆史罵名,成為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汙點。

導致袁世凱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這段曆史也為國人所熟知。不過,有一個細節,似乎還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這就是針對迎駕專使的“北京兵變”。

當時,南京臨時政府以大總統一職相讓,但有一個條件,就是袁世凱必須到南京任職。對於袁世凱來說,北京和直隸是他的老巢,他極不情願離開,但不答應去南京,就當不上總統。於是,當南京派蔡元培、宋教仁等專使來北京迎接他南下時,袁世凱就耍起了陰謀,在北京人為地製造了專門針對專使的“兵變”。

袁世凱的嫡係北洋第三鎮,由天津混混出身的曹錕率領,本來是守衛京師的,為了不讓袁世凱南下,就圍繞著駐專使的迎賓館,在王府井、前門、東單大肆搶劫商鋪,連迎賓館也在洗劫範圍之內。亂兵喊出的理由是:“如果袁宮保(指袁世凱)去南京,我們就造反。”南京方麵來的那些文質彬彬的使者嚇得跳出窗戶,在牆根蹲了半宿。由此,袁世凱有了不去南京的理由,而專使也領教了秀才遇見兵的尷尬。

袁世凱的這種手段,表麵上看起來很奏效。當軍隊一鬧,南京臨時政府果然不再堅持,讓他在北京就職。然而,袁世凱卻沒有意識到,手段的不正當,肯定會埋下失敗的種子。如果他光明正大地抗爭,恐怕南京政府也無可奈何,最終隻能答應他的要求。但是,袁世凱采取這種搞詭計的辦法,把自己推到了道義的對立麵。讓部下都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他的嘴臉——善於玩弄權術,陰險狡詐。很快,他手下的驕兵悍將為了培植個人勢力,也學會了這一套,並把小把戲用到了袁世凱的身上。最終,袁世凱眾叛親離。

袁世凱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軍閥的主要領導人,在辛亥革命中,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他在位期間,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製,創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製度,可以說是有一定功績的。但是,他心機太重,一生中慣用小聰明,如出賣維新派、刺殺宋教仁、解散國民黨。總之,為了達到個人目的,在民族大義麵前,不惜采用各種小伎倆,全然不顧道德準則,令他在眾人心中的形象和聲譽每況愈下。袁世凱自以為聰明機智,可實際上卻聰明反被聰明誤,葬送了自己。

在現代社會裏,有些所謂的企業家,也是特別看重權謀,動不動就以《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作為自己的經營寶典。他們不看重《孫子兵法》的用兵之道,隻是熱衷於其中的奇詭之術,這等於買櫝還珠,糟踐了這部名著。而《三十六計》已經落入下乘,喪失了道義的支柱。

熱衷於《三十六計》的人,最終會陷進李宗吾先生批判的“厚黑學”的漩渦。這種經營方式,是把“權術”當做“藝術”。我們知道,舞台上表演的武術是藝術,然而,在街頭借助武術表演而推銷“大力丸”就是權術。因此,凡是推銷“大力丸”的企業,總有一天會被顧客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