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活法27(1 / 3)

做人不要太精明

人都有一個通病,喜歡被人稱讚聰明,而不願意承認愚笨。

其實,一般來說,人與人之間的智商差別並不大,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誰也不比誰傻”,隻是做人的理念不同而已。據腦科學研究證明,人與人的先天性智力因素相差無幾,除非是有智力障礙的人。後天的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有些人看起來呆頭呆腦的,沒有一點靈性,言語拙訥,動作遲鈍,不善於奉承人巴結人,沒有如簧巧舌,但他們智力水平卻不一定低。

做人不要太精明,有時真是機深禍亦深,反害了卿卿性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簡淺的道理誰都明白。聰明是好事,但不能耍小聰明,要大智若愚、虛懷若穀。這點我們應該學學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然而在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認為自己很聰明,這本也無可厚非,但也不能認為別人很愚蠢,自以為是,不把別人放在眼裏。

為人處世,並無固定模式,重要的是真誠待人。這世上有些人,他很聰明,在他需要你的時候,為了達到他的目的,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討好你,讓你無可推卻。然而一旦他不再需要你,馬上就會換成另一副麵孔,任你誠可動天,也無法讓他感動一二,昨天他說出的話,皆成為今天所言的反語,讓人難以置信這些話、這些行為是同一人所為。

太聰明的人,不要忘記一句古話: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的人在時刻的算計中失去的是別人真誠相待的心,有的人卻在看似愚笨的付出中得到了別人的心。以誠相待,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隻有善於以誠相待,才能贏得人心。所以說,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聰明和智慧是兩回事,兩者的差異實在太大。太聰明的人生活在這個由常態的人們組成的世界上是一種悲哀——他們不大可能會得到快樂和滿足感。不一定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艱深的重要”,而是他們過多地超越了社會及生活所能設出的難題。通常,有意義或者有價值的往往不是我們所能夠得到的結果,而是過程。我們因為擁有過程所以才有機會與發現;正如我們人生,人生的結果並不值得我們去為之奮鬥與追求。

聰明有大聰明和小聰明之分,其實很多人都屬於小聰明之流,其結果可想而知。著名典故“楊修之死”就是最好的例證: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下做事,起初很受重用。然而他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有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吃了一些就又蓋好,並寫上一個“合”字。大家都不懂是什麼意思,楊修見了拿起就和大家分吃。並說:“這‘合’字就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麼可疑的……還有一次建造相府,才建好大門構架,曹操來看了一下二話沒說就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走了。楊修一見,就令人把門造窄。別人問為什麼,他說門中加個“活”子不是“闊”嗎,丞相是嫌門太大了。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進軍定軍山,由於戰事不利,曹操進退兩難。一天晚上,護軍來請示夜間口令,曹操正在喝雞湯,就順便說了句“雞肋”,楊修聽了後便耍起小聰明。居然不等上級命令,隻管叫隨從軍士收拾行李準備撤退。曹操知道後他竟說魏王傳下口令是“雞肋”,這玩意兒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和我們的處境一樣,進退兩難。曹操大怒:“匹夫怎敢造謠亂我軍心!”於是把他斬首了。楊修恃才傲物,死的罪有應得,我們應該把他作為前車之鑒。

做人不能聰明過頭,生活需要溫情和睦,隨遇而安最好。不要在別人麵前賣弄聰明,因為那樣會使你的聰明變得“廉價”。太精明的同事或朋友,總讓人覺得不可靠,沒有人會願意與你共事或合作,你的結果通常不會太好。

《菜根譚》中寫有“藏巧於拙,寓清於濁”,即“藏巧於拙,用晦不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表明做人要把智巧隱藏在笨拙中,不可顯得太聰明,收斂鋒芒,才是明智之舉,寧可隨和一點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學以退縮求前進的方法,這才是立身處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寶。一個人不要鋒芒太露,不要在世俗麵前誇耀自己的才華。而要做到一直藏巧於拙鋒芒不露,還要有韜光養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華的修養功夫。辦什麼事都應當留有餘地,才能在汙濁的環境中保持自身的純潔,這才是為人處世的永恒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