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活法26(2 / 3)

落榜後成名的人

在現代社會裏,人們迫於生存、發展、成功、成名而忙於“浮躁”的同時,也在生活、工作、學習的方方麵麵演繹著“不屈不撓的精神”。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使這個世界變得花紅柳綠,處處充滿誘惑。由此,在人們心中也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夢想,而那些追求夢想的執著的人更是層出不窮。經商的人執著地追求利潤,做演員的執著地追求名氣,做記者的執著地追求信息……那麼,在形形色色的社會角色中,哪一類人是最具執著精神的呢?答案是學生——他們揮灑著自己的青春、汗水、心血甚至是生命去追求成績。

對於學生而言(特別是中學生),在求學過程中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倒沒有異議,但是說他們“揮灑著生命”是不是太誇張了?其實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每年總有一些學生因為高考而上演含恨自盡的慘劇。我們先來看看下麵的事例:

2010年6月25日,湖北一位女孩,在得知高考成績為505分後,黯然神傷,默默走向江水中,直至被江水吞噬。

2010年6月7日,湖北另外兩名學生由於高考過程中發揮不理想而自殺。

2009年6月27日,安徽一名女生由於高考成績未達到本科錄取線而投河自盡。

2009年6月25日,陝西一名學生因高考成績不理想,在家中懸梁自盡。

2009年6月8日,河南一名考生由於承受不了心理壓力,在理綜考試前從考場六樓跳下,當場死亡。

2008年7月6日,青島一名學生高考落榜後受到父親責備,舉刀追砍父親欲同歸於盡,幸虧被民警及時趕到並製止,才避免慘劇的發生。

……

可憐這些處於花季的少年,因為對高考太過執著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在這裏,執著簡直就是愚蠢、悲哀或者惡魔,它讓人失去理智,做出瘋狂的事情。難道高考真的需要我們以如此執著的態度來追求嗎?要知道,古往今來,落榜後成名的人也不在少數,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組事例:

蘇洵——兩次科場失利的宋代人蘇洵,失利後毫不氣餒,刻苦自學,經過十多年的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他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汴京拜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讚賞蘇洵的《權書》、《衡論》、《幾策》等文章,認為可與前朝的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間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因此而名聲大振,最後終於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並寫出了《六國論》這樣的千古名篇。

歸有光——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曾八次科考落榜,落榜後立誌著書立論,雖經受著失敗、饑餓、負債的考驗,但他矢誌不移,更加奮發圖強。由於他堅持眼勤看、腦勤思、腿勤跑、口勤問、手勤記,終於撰寫出樸素簡潔、善於敘事的散文集《震川先生集》,其作品曆代傳誦不衰。

李時珍——三次落第的著名醫學家李時珍,下決心從醫。他一生潛心研究,走遍長江、黃河流域,經過27年的辛勤勞動,參考了800多種醫書,寫下了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本草綱目》分為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 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合1 892種,其中植物1 195種;共輯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 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 100餘幅。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曆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地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我國最係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蒲鬆齡——清代文學家蒲鬆齡,從小就刻苦學習,極富才華。可是多次應試卻榜上無名。他把滿腹憂憤化為一腔激情,寫了這樣一副對聯以自勉:“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鬆齡並不因科考落第消沉,而以“破釜沉舟”、“臥薪嚐膽”的典故激勵自己。他雖然過著“終日不知肉味”的清貧生活,但毫不氣餒,發憤著述,經過不懈地努力奮鬥,終於寫成了不朽的名著《聊齋誌異》。

曹禺——三次落榜的劇作家曹禺,年輕時一心想當醫生,報考北京醫學院失敗後,積極參加戲劇活動,閱讀了大量歐美文學和戲劇作品,寫出了著名話劇《雷雨》。《雷雨》的問世,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它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真正成熟的標誌。之後,曹禺又陸續發表了《日出》、《原野》、《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總動員》,與宋之的合作)、《正在想》、《蛻變》等劇作,直到1941年《北京人》完成,短短幾年時間,曹禺的創作水準不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看,都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境界。尤其是被譽為“四大名劇”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藝術功力所達到的境界,迄今為止,尚無人能超越。

竹林——三次落榜的青年女作家竹林,以“知青文學”的招牌進入文學創作領域,她寫的長篇知青小說《生活的路》開知青文學之先河,曾得到當時文壇泰鬥茅盾的鼓勵與支持,書出版後曾轟動海內外,也奠定了她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後來又創作了《女巫》、《嗚咽的瀾滄江》等大量長篇小說以及中短篇小說、散文,其中自傳體長篇小說《摯愛在人間》獲“八五”期間全國優秀長篇小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