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何地都有學習的契機,這是使人知識廣博的唯一途徑。廣博的知識,可以使人們胸襟廣闊、開通,不至於流於狹隘、鄙陋。這樣的人能夠從多方麵去接觸人生,領會人生;這樣的人大致是饒有趣味的人,因為他們有著多方麵的知識和經驗。
未曾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往往有過於看重大學教育的趨向。一般因家境困難,或身體殘疾,而無緣進入大學的人,總以為他們是遭受了一種不可複得的損失,以為在他們的一生中是一個永遠不可補救的缺陷。他們以為縱使日後怎樣的自修自習,還是沒有用處,無補於事。但就事實而論,那世間最有學問、最有知識、最有效率的人,往往是那些從未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甚至是那些連中學也沒有跨進過的人。
有一個青年,連小學都沒有讀完,然而因為他後來閱覽了許多曆史傳記的書籍,所以竟成了一個曆史專家,遇見他的人都稱讚他有學問。他讀書很多,所以他的英文也十分好,雖然他對於文法上呆板的規劃不大理會。但是他廣讀一些名家之作,熟知用詞選句的方法,所以他的寫作具有一種良好的風格。
世間最可敬的就是那些仍然孜孜好學的中年人,他們以此來補救少年失學的遺憾,利用全部的空閑時間,全神貫注地攝取知識,而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充實、更偉大的人。
假使你覺得有些學校課目不容易了解,而懷疑你的學習與記憶力不如從前,那你不必因此而灰心。教育的意義十分廣泛,我們可以避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對於有些課目,成年人的學習力要比青年學生的學習力強得多,因為他有更多的經驗,更成熟的見解,更正確的判斷力。因為他們嚐過失學的痛苦,所以他們比任何人更愛好學問。
有許多人在學校的時候,成績平凡,但畢業後繼續自修,往往有驚人的表現,理由也就在此。
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過程。世界就是我們的大學,我們所遇見的人,所接觸的事物,所得到的經驗,都是這所大學中的教師。隻要我們開放自己的耳目,那每一分鍾都可以攝取許多知識。然後在空閑的時候,我們可用“深思”的方法,將那些零碎的知識整理、組織起來。
培養“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的知識多寡往往取決於你學的程度。你要知道的越多,就要學習的越多,任何一個成功者都是通過學習才走向成功的。永無止境地學習,謙虛求教,永遠追求持續不斷地提升自己,你才會逐步走向成功。
人要想不斷地進步,就得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在學習上不能有厭足之心。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哪一個不是從勇於學習、不斷鑽研中受益的呢?
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在接受英國劍橋大學頒予榮譽文學博士名銜的同時,作出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前往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金庸在接受劍橋大學宣布頒授榮譽文學博士之後,立即向劍橋大學提出申請,要求完成博士課程,劍橋大學校方對金庸的申請表示讚賞,但同時也表示他不必特別到劍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