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引:良臣俠士皆是天命,江湖廟堂自有定數(1 / 2)

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遊俠列傳》道:“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便已解釋了俠的特性。

宋代類書《太平禦覽》人事部·卷一百一十四中更記載了大量有關俠的解釋,其中有一句深得筆者心思,曰:遊俠之徒,晞風擬類,貴交尚信,輕命重氣,伊激豪毛,節成感概。

有俠必有江湖,江湖一詞出自《莊子》:“泉涸,魚雙與予處於陸,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本意指江河湖泊,後又有各種引申之意,筆者認為的江湖應是指不受當權者控製,不為法律所約束,弱肉強食,適性所為的社會環境。

若說起俠與江湖,兩位大家的觀點應是最深入人心。

金庸先生借郭靖教導楊過之口說出:“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確也應對了明朝李贄《焚書》中所提:“自古忠臣孝子,義夫節婦,同一俠耳。”

古龍先生親筆手書:“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寸心之爭,生死忘矣。”也成為了當下隨環境漂泊,被迫適應,而無可奈何做出改變之人的常話。

俠之類別可謂:大俠,儒俠,文俠,武俠,義俠,怪俠,盜俠,僧俠,道俠,醫俠,女俠,偽俠。為何有有此稱呼,煩請各位看官書中一遊……

________________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作這首詩的,乃是抗倭名將戚將軍,此時的他已年近六旬,滿麵滄桑,撚著短須望向茫茫大海念出這幾句,語氣中盡顯落寞。他頭戴金盔,身披皂袍,腰懸彎刀,橫槍立馬,威風猶在。身旁校尉卻是目光悲戚,欲言又止,將軍輕輕揮手,示意校尉勿要多言。

驚濤拍岸,遠處海麵之上忽的傳來一陣豪邁笑聲,似是怒號的狂風一般,轟隆隆卷積著洪波一陣陣的湧來,三軍俱驚,紛紛抬眼望去,隻見三個身影竟直接弄潮踏浪而來,瞬間便從數十丈外來至陣前。校尉忙拔出佩刀,護在將軍馬前,大喝一聲:“止步!”身後軍士亦慌忙上前,將三人圍在陣中。

將軍不動聲色,打量著三人,目光定格在為首的大漢身上,那大漢生的異常魁梧,臉色不似常人,闊麵重頤,麵若重棗,須發皆是紫色。他與將軍目光相對,並不顧身旁刀槍,拱手抱拳施了一禮,朗聲道:“將軍,閻某少禮了。”

將軍稍感訝異,輕聲道:“哦?紫麵閻王,閻青雲。”閻青雲大笑回應:“哈哈,將軍麵前豈敢自稱閻王。”

將軍輕撫短須,目光遊走在另外二人身上,灼灼的盯著其中一人,許久之後卻又對著另一人說道:“想必這位就是龐昱,龐二當家的?”那人也不答話,隻是麵含笑意躬身施了一禮。

將軍微微抬手,那校尉得了指示,遂令軍士收了刀兵,各歸本位。

閻青雲見狀,與身旁二人交換了一下眼神,便又向前跨了一步,再次抱拳道:“將軍,請聽在下一言,閻某雖一介武夫,卻也知居廟堂則應憂民的道理,這東南沿海連年倭患不斷,掠糧船,殺漁民,惡行累累,全賴將軍神威,祛除倭寇,百姓才得以安居,如今那皇帝昏庸,竟聽信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