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颶風起於青萍之末”,意思是說重大的危機往往潛伏在你根本不會注意的細節。很多失敗的管理者之所以失敗,不少是因為沒有保持憂患意識,沒有重視潛在的危機。大宅門裏的白萌堂可以說是其一,無數次的意氣之爭埋下的禍患種子,最終無不成為日後致命的打擊。而當初不斷直言相諫的白文氏,則可以說是一位相當有危機管理和風險意識的管理者。無論從她事前的勸解,事中的調停,還是事後的完結,每一步都考慮的十分周詳,套用一句俗話就是麵對危機和風險,她做到了“有理、有力、有節”。
那麼什麼是危機管理和風險意識呢?
危機管理6C 理念
吉利不吉利不在我說不說,瞧著吧,可是要出大事了!
——白文氏
危機管理水平固然與危機管理體係是否健全有關,但基本的前提是要有健全的危機管理理念。根據業界的一些提法,有人曾將危機管理理念歸結為6C——comprehensive,consistentvalues,correlative,centralized,communicating,creative;即全麵化、價值觀的一致性、關聯化、集權化、互通化和創新化。
全麵化(comprehensive)
危機管理的目標不僅僅是“使公司免遭損失”,而且“能在危機中發展”。如同白文氏在接任當家後,所麵臨的不僅是解家族於危難之中,更重要的是能重振百草廳。
很多企業將危機管理與業務發展看成是一對相互對立的矛盾,認為危機管理必然阻礙業務發展,業務發展必定排斥危機管理。從而導致危機管理與業務發展被割裂開來,形成“兩張皮”。危機管理機構在製定規章製度時往往不考慮對業務發展的可能影響;而業務部門在開拓業務時則是盲目地擴張,根本不顧及危機問題。
全麵化可歸納為三個“確保”,即首先應確保企業危機管理目標與業務發展目標相一致;二是確保企業危機管理能夠涵蓋所有業務和所有環節中的一切危機,即所有危機都有專門的、對應的崗位來負責;三是應確保危機管理能夠識別企業麵臨的一切危機。
想當初,曹操率80萬大軍進攻孫吳聯軍,為了解決北方士兵不習水戰的問題,把戰船用鎖鏈連成一體,人馬在上麵行走如履平地。如此周密的計劃加上具有絕對優勢的軍事實力,應該勝券在握了吧,沒有想到的是對方使用火攻,又趕上當日東南風大作,於是在赤壁之戰中曹軍一敗塗地。
所謂“一招失誤,全盤皆輸”,軍事上如此,企業危機管理上同樣如此。
價值觀的一致性(consistentvalues)危機管理有道亦有術。危機管理的“道”是根植於企業的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是企業得到社會尊敬的根基。危機管理的“術”是危機管理的操作技術與方法,是需要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掌握的。
危機管理之“道”是企業危機之“術”的綱。從根本上講,危機就其本質而言,是無法預知的。
大家都知道的“泰諾中毒事件”,在事件發生後,當有人問強生公司的總裁伯克是如何應對危機時,他是這樣回答的——我不認為危機是可以準備的。如何處理危機根植在企業的價值體係中。正如強生公司信條第一款是:“我們首先要對醫務人員、病人、母親和其他所有使用我們產品和服務的用戶負責。”正是這個信條帶領強生公司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的艱難時刻。
關聯化(correlative)
這一點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的社會十分必要。企業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各個環節、各個部門,雖然有著日漸明確的分工,但同樣也有緊密的聯係。
一個有效的危機管理體係同樣是一個由不同的子係統組成的有機體係,如信息係統、溝通係統、決策係統、指揮係統、後勤保障係統、財物支持係統等。因而,企業危機管理的有效與否,除了取決於危機管理體係本身,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它所包含的各個子係統是否健全和有效運作。任何一個子係統的失靈都有可能導致整個危機管理體係的失效。
如果一個公司的總裁是在吃早餐時看新聞知道危機來臨的話,可能豐盛的午餐早已痛苦地丟失了。
集權化(centralized)
集權化的實質就是要在企業內部建立起一個職責清晰、權責明確的危機管理機構。因為清晰的職責劃分是確保危機管理體係有效運作的前提。同時,企業應確保危機管理機構具有高度權威性,並盡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幹擾,以保持其客觀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