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利潤與價值的源泉(1 / 3)

有句話說得好——企業家不是培養出來的!在中國,很多同時起步的企業,同樣的時間過去後,有的長成了“常青樹”,而有的使出渾身解數還是一棵“小老樹”。這其中的原因雖然有很多,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兩類企業背後的企業家是形成不同現象的最大因素之一。

有一項關於中外大型企業失敗的權威研究表明,外國企業的失敗大多在於執行,存在於管理環節;而中國企業的失敗大多在於決策,存在於領導環節。由此可見,目前在中國,無論是市場還是企業內部,製度作為遊戲規則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也沒有被真正作為競爭的標尺,人治因素還占主導地位。所以,企業之間的較量實質上還在於企業家。

可以說,進入21世紀中國企業界迎來了繼管理時代之後的“領導力時代”——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企業實踐和管理“補課”,中國企業的管理水準已經跨越了初級階段,企業的領導已經處於“由管理走向領導”、“超越管理”的變革趨勢中。那麼究竟企業家應該具備怎樣的精神才算是有領導力和成功呢?

先來看看兩位目前中國已經算是世界級企業家柳傳誌、張瑞敏吧。

他們兩位與世界商界大佬們一起,已經被多次評為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商界人物。就目前中國的領袖級企業家來說,他們主要來自國內的第一代創業家,這一代創業家都有一種“大”的感覺,你很難說出他們“大”在哪裏,這種“大”是一種“無形之大”——他們一句富含哲理話語的背後,也許蘊涵著一段滄桑;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獨特方法,值得用一個故事去鉤沉。事實上,這種“無形之大”就是一種領導力的形象表現,同時也是領袖級企業家與一般企業家、大企業家與小企業家的區別。

在領袖級企業家那裏,這種“大”則表現為一種常人少有的“氣”。這種“氣”在不同時候有不同的表現——在決斷大事時表現為一種“大氣”、“勇氣”,在為實現目標努力時表現為一種“誌氣”,在高度自信、行動堅定、執意進取、誌在必得時表現為一種“霸氣”,在與公司內外的邪惡勢力做鬥爭時表現為一種“正氣”,等等,等等。

可以說,這種無形的“氣”的背後,是企業家知識、智慧、思想、觀念、習慣、經驗、教訓、悟性、遠見、判斷力、掌握的資源以及對事情分寸把握的綜合反映,這些內在的東西外化到企業家身上,就成了一種“氣”。

在實際商業操練之後的繼續學習,可以為企業家積澱這種“氣”。

目前國內讀MBA、EMBA 的人不在少數,往往給人感覺那裏就是培養企業家的搖籃,似乎讀了這些學位,就非得整個企業家、董事長、領袖人物出來似的。然而,領導力是培養出來的嗎?

其實,綜觀柳傳誌、張瑞敏等國內領袖級企業家,他們的出現一般有4個共同條件:良好的家庭教育與人格塑造,自願背負民族重任的商業追求,成功創辦著名企業的市場洗禮,吸納中外優秀文化的後天學習能力。

良好的家庭教育與人格塑造。在英國,有“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的說法;在美國,有“一個總統的出現需要三代人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說法。實際上,在商業領域出現一個領袖級企業家,也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上代人對企業家的人格塑造。

柳傳誌就有著鮮為人知的良好家庭教育。柳的父親曾任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靠著80萬元貸款把企業做到了5個多億的資產。他曾經很早就對柳傳誌說:“一個人有兩樣東西誰也拿不走,一個是知識,一個是信譽。我隻要求你做一個正直的公民,不論你將來是貧或富,也不論你將來職位高低,隻要你是一個正直的人,你就是我的好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