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敢做你就行(勵誌30本)16(1 / 2)

第四章用多費心確保省心 遵守製度,按流程辦事

許多人往往不太喜歡跟著製度和流程走,認為那是束縛自己的東西。事實恰恰相反,製度和流程是為了解放自己,降低犯錯的概率。

我們可以想想,假如沒有法律做約束,每個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那會亂成什麼樣?個人的自由又從何得到保證?

工作中也一樣,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製度和流程,都按自己的想法來,非得亂套不可。

在一次培訓的時候,有個北京的學員講了這樣一件事。

在坐公交車時,不少人都會注意到,每逢公交車到站,上車的乘客們是從中門上車,下車的乘客們從前後門下車。開始我以為隻是為了乘客上下車方便,避免推擠現象發生才做出這樣規定的。

但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我的看法。

有一次,我乘坐公交車去上班。在公交車停靠的一個站牌前,有一位老人身後背著一個大包,手臂上還挎著兩個小包,身後還放著一個小箱子。

看到車子進站,老人吃力地揮動著胳膊,示意司機等他一會,老人挎著包,拖著箱子,快步地向公交車走來。

看起來,老人真的是辛苦,司機產生了憐憫之心,打開前門讓老人上車,也省得老人拖著東西向中門走了。司機的做法讓我很感動,他考慮到老人的身體把規定放在一邊。

老人走到前門先把手上的包放上去,又彎腰拉起箱子,動作遲緩地走上來。他剛站在前門踏板上還沒來得及抬腳往車廂走,車門突然關閉了,隻聽“哎喲”一聲,老人被夾到了車門中間。

司機和售票員立即打開車門下車,急忙把老人送到了醫院。司機做了好事反而把老人央傷了,就是因為他違反了規定,更改了流程。

之所以安排乘客在公交車前後門下車,是因為由機械控製時間,所以時間較短。而中門則是人為控製的。司機在明確製度的情況下,還是做了違反流程的事情,導致老人受傷。

司機明知道製度,卻因為“就這一次不會有事”的僥幸心理,不遵守流程最終導致“好心”幹了壞事。

一般人都希望做事能方便點、簡單點、輕鬆點,但這需要建立在遵守製度、按照流程辦事上。如果嫌太麻煩隨意更改流程,或者不遵守製度,就會出現疏忽,導致意外發生。

那麼,如何確保這些製度與流程呢?

1.嚴格遵守製度和流程

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正因為先把嚴格的標準訂好了,執行才有高水平的保證。

中央電視台的《對話》欄目,之所以受到歡迎,與負責人王利芬方方麵麵強調嚴格的標準有關。

在嘉賓和觀眾的選擇上,王利芬製定的標準非常嚴格。如嘉賓的要求,就有這樣幾個標準:

·製定國家重大經濟政策的高層官員和政府人士;

·最新出現的經濟熱點中的新聞人物和新興產業的代表人物,

·經濟界成功人士,包括國內外事業有成和創造了財富的企業家、投資者;

·了解國內外相關經濟環境及其發展趨勢、具有理論前瞻性並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的經濟學家;

·對話事件中的當事人、目擊者或見證人。

符合以上標準的嘉賓,絕對能保證欄目質量。《對話》欄目火起來後,有不少人願意拿錢來當嘉賓,但是因為這樣幾條“硬性”的規定,《對話》就不“照顧”麵子或票子,而是完全憑標準來確保邀請的嘉賓都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