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缺少安全感,需要更多的家庭溫暖養成教育有失偏頗 6愛的缺失帶來的心理失衡
有了愛,便有了一切,有了愛,才有教育的先機。
——中國兒童文學作家冰心
隨著離婚率的提高,如今的單親家庭越來越多,所謂的單親家庭是指隻有一個父親或母親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並非僅僅源於離婚,還包括那些因病或事故失去雙親之一的情形。
單親家庭意味著完整家庭的消失,給雙親之一帶來心理上的悲痛和挫敗感,如果大人不能盡快從悲痛中走出來,還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較大的負麵影響。這包括被拋棄感:父母之一的離開意味著喪失和被拋棄,不論父母的離婚是在什麼樣的名譽或情形之下導致的;不安全感:伴隨著喪失與被拋棄感而來的,是孩子內心中的不安全感,過去的完整家庭不存在了,現在變得很孤單,經濟和居住條件可能都不如從前那樣有保障,未來可能還要麵臨一個重組的新家庭。
珍珍就是來自一個單親家庭的小女孩,4歲的時候父母離異,後來,她在姥姥家和姨媽家都住過,因此從小她便缺少父愛,敏感多疑,缺少安全感,對婚姻充滿了恐懼,還伴有抑鬱、失眠、多夢,心情糟到了極點,甚至有自殺的傾向。可見,大人離婚對孩子心理的負麵影響是很大的。
作為單親父母,怎樣減輕孩子的不安全感呢?
首先,離婚後的單親父母在孩子麵前要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也有不少單親家庭的孩子具備很健康的心智,如熱情、懂事、善解人意,這取決於他的照顧者能夠積極樂觀地對待自身的婚姻突變,能讓孩子站在父母感情破裂的外麵,而非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離婚是跟他有著密切的關係,否則孩子必然會沒有自信心和安全感。所以單親父母要將離婚後自憐自哀的心情收拾好,你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要遠離這樣的狀態。
其次,離異後的單親家庭家長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要把孩子作為精神世界的全部,因為這樣做,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家長和孩子都要有各自獨立的空間,別過分“關注”孩子,否則過分的“親密”,用愛來控製孩子,會讓孩子有時扮演著他不該扮演的角色,讓他感到一種巨大的壓力,從而出現心理問題。
再次,單親父母應告訴自己:雖然做不成夫妻,但自己永遠是孩子的父母。要讓孩子感到雙親的愛會像過去一樣永遠陪伴他。為了不破壞孩子對雙親的忠誠,一方不能在孩子的麵前詆毀對方。要給孩子見對方或對方來探視孩子的自由。在孩子的撫養費上,為了減少孩子的被拋棄感,付費方不能因不滿對方而惡意拖延或拒付。
最後,要避免“婚內單親”。看看床頭掛著的大幅全家福,他(她)還在;打開全家的戶口簿,他(她)也在。可是,當老人因病臥床需要長期照顧、孩子無心學習期待耐心開導、廚房下水口堵塞急需疏通時,他(他)卻總是不在。特別是對於孩子而言,雖然生活在雙親家庭,但在生活、心理上卻隻感受到單親的照顧和愛的現象,即是當下熱議的“婚內單親”。
孩子由於感受不到溫馨和關愛,久而久之便會出現消極的情緒和不良的情感反應,具體表現在情感的脆弱、易激動、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生活得不愉快,沒有幸福感,心理失衡,甚至會覺得自己被遺棄感,從而對社會充滿仇恨,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調查顯示,常被父親拒絕和否認的孩子,易產生焦慮情緒。
多為孩子創設人際交往的環境。針對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趨向內向和孤僻等特點,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多為孩子創設一些人際交往的機會,或者把孩子的好朋友請到家裏來做客,或者帶孩子到公園裏去玩,也可以陪孩子看動畫片等等,總之,要多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