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畸變,過高期望值和高標準要求是症結所在 8孤僻——無法敞開心靈的芳菲
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除了一個真心朋友之外,沒有一種藥劑可以通心的。
——英國哲學家培根
玉玉是個聰明伶俐但沉默內向的小姑娘,在她身上體現著很強的孤獨感,在學校裏,一天也說不了幾句話,在家裏,由於父母忙於生意,更多的時間是抱著娃娃,經常對著娃娃說話。
如果走進她的內心,卻會發現她有著同齡孩子所沒有的成熟與理性,有時很難讓你相信你是在跟一個9歲的孩子對話。
她曾經在作文中寫道:“看著別的孩子在一起玩得很高興,感覺自己像是來自另一個星球的陌生人。我不知道如何與別的小朋友交往,學校很多小朋友都不理我,我的世界更加寂寞……”
人是社會的動物,都有交往的需要,孩子也是如此,孩子的天性是喜歡集體生活和集體活動的,特別是樂於和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孩子在一起,他們之間有著大體相似的心理特點,有共同的語言、情感、興趣和愛好,相互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獲得無限的樂趣。但是,由於現在的孩子在父母的溺愛中越來越少地與外界接觸,使得他們變得越來越孤僻。不少孩子表現為膽小怕事,行動遲鈍,不願和人交往,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大發雷霆,做出很多讓大人難以理解的事情。
對於現在孩子孤獨感出現的原因,有專家提出了一種“蛋殼”理論。這種理論認為,越來越多的城鎮多層住宅和日趨小型化的現代家庭,就像一個個封閉的蛋殼,孩子被關在裏麵,缺乏與外界的交流,除了上學,就是沉迷於看錄像,玩電子遊戲,或者呆在家裏看書,看電視或聽音樂,終日處於一種封閉式的視聽享受之中,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患上孤獨症。
對於中國家庭來說,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沒有兄弟姐妹這樣的同代群體,獨生子女在家裏永遠是最小的、長不大的,獨生子女由於其“獨”,得不到夥伴間平等的社交生活的鍛煉,便不易從自我中心中解脫出來,會容易養成獨斷、蠻橫、孤僻等不良性格。
而家庭氣氛緊張,孩子感受不到親情愛意,也是孩子產生孤獨症的一大誘因。據調查,患孤獨症的兒童一半以上父母性格急躁、經常大罵、訓斥、恐嚇孩子或家裏隻有老人單獨帶孩子。
有一位患有嚴重孤獨症的兒童,吃飯時用手抓飯,手裏拿到任何東西就不停地湊到鼻子前去聞,在危險的地方沒有自我保護意識。原來,在家裏他的母親對他很冷落,讓他放任自流地成長,父親脾氣十分粗暴,經常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方法管教孩子,還動輒打罵孩子,導致孩子與自己發生情感上的對立,父子關係緊張。有一回,老師反應說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父親便惱羞成怒,回家就與兒子練“對視”,兒子眼神一飄開,就給他一個耳光,再飄開,再來一下,足足練了半個小時!
另外,現今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壓力的加大,給大人們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壓力,一些家長平日裏忙於應酬、工作,無暇陪伴孩子,對孩子漠不關心,受了氣發泄在孩子身上。有些孩子本來隻有一些孤獨傾向,父母卻因他表現不如別的孩子,就對他大肆指責,甚至大施拳腳,使得傾向演變成真正的孤獨症。
同時,父母深感現在社會競爭如此激烈,因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社會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超過了孩子的能力所及,不但不能對孩子起到積極的激勵作用,反而會使孩子“望而生畏”,或者是因為自卑而對某種要求特別害怕,從而喪失上進的勇氣,也容易產生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