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畸變,過高期望值和高標準要求是症結所在 6嫉妒——孩子心中的一根刺
嫉妒是萬惡之源,懷有嫉妒心的人是不會有絲毫同情心的。
——法國作家拉羅什福科
嫉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品性,從理論上來說是因為對別人擁有的東西或能力懷有“本應該屬於我”的心理而產生的一種怨憤情緒或行為。和大人們一樣,孩子也會嫉妒,而且他們的嫉妒心理往往更加強烈且奇特。當孩子發現別人在智能、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時,他們的內心就會產生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緒。
一般來說,愛嫉妒的孩子情緒變化快,一會兒幸災樂禍、得意忘形,一會兒又咬牙切齒地打人、罵人或搞惡作劇,一會兒又自怨自艾,意氣消沉。容易妒忌他人的孩子一般學習較差、朋友少、做事能力差,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也不利於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9歲的虎虎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一個星期天,鄰居帶著自己三歲的兒子到虎虎家玩,虎虎媽媽很熱情地接待了他們,並開心地逗鄰居家的兒子玩耍。剛開始,虎虎也擠過去親了親小弟弟,但沒過多久,他看見媽媽抱著小弟弟,一點也沒有放下的意思,還又親又笑的,覺得受到了冷落,就有點不高興了。
為了引起媽媽的注意,虎虎開始大聲唱歌,可還是沒有引起媽媽的注意,虎虎又跳起了自己最擅長的舞蹈,可是媽媽還是把心思放在了小弟弟身上,虎虎終於忍不住了,他忽然間摔壞了自己的杯子,然後坐在地板上放聲大哭,把鄰居和媽媽弄得非常尷尬。
很多孩子都有虎虎這樣的心理,當他們看到別的孩子比自己受到更多的寵愛時,甚至有些大人意想不到的舉動都能引發他們的嫉妒心理。
在學校裏,許多孩子也存在著不健康的競爭心理,比如,有的學生害怕別人的成績超過自己,不是見賢思齊,而是在背後對別人進行詆毀,或者破壞別人的學習。
琪琪是小學三年級學生,聰明伶俐,成績優秀,很惹人喜愛,但是她看不得周圍的人比她好。樂樂是和她從小就在一個小區裏長大的同班同學,學習成績不如琪琪好,琪琪一直對她挺友好,也很照顧她。
可是上周,因為樂樂作文寫得好,受到了老師的表揚,而琪琪卻沒有,她就很不高興。
前兩天,琪琪的媽媽突然在女兒的書包裏發現了樂樂的作文本,原來,她在聽到老師對樂樂的表揚後,心裏很難受,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看到樂樂的作文本放在桌上,就想把它撕掉、扔掉,最後就把人家的作文本偷偷藏了起來。
嫉妒對孩子身心的危害是很大的,當一個人嫉妒另一個人的時候,就不會對那個人友善、熱情,兩個人的關係必然冷淡,還會破壞集體的團結和良好的心理氛圍。
嫉妒還會造成孩子個人的內心痛苦。巴爾紮克曾經說過:“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人更為痛苦,因為別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將使他痛苦萬分。” 一個嫉妒心強的人,常常陷入苦惱之中不能自拔,甚至可能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去傷害別人。
本該天真單純、心理充滿陽光的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嫉妒心理呢?孩子產生嫉妒心理主要有三方麵的原因:首先是環境的影響。如果在家裏,大人之間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的心理。
其次是不適當的教育方式。有些孩子的父母,喜歡將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比如一些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某某做得那麼好,就你做得這麼差”或者是“××同學的毛筆字寫得真漂亮,你看看你,什麼都不會寫!……或者隻是一個微笑、一個聳肩的動作,甚至抬一抬眉毛都可能被孩子解讀為“比較”,他們更容易對那些比他們強的孩子感到嫉妒。
此外,有的孩子能力較強,能力較強的孩子,會因為自己經常得到肯定而形成一種慣性,如果有一次沒受到重視和關注,就容易產生嫉妒。
這些不良的心理狀態,都是不能適應未來的發展的。克服嫉妒,參與正當的競爭,是我們對孩子的期望,也是未來對孩子的要求。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在競爭中求得共同的發展和進步是我們最迫切的願望。這就需要家長教給孩子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哪個階段上,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缺陷,用客觀的態度去認識他人,寬容他人的長處,以平衡自己的心理,也就不會輕易地妒忌比自己強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