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苦味的藥丸,外麵裹著糖衣,使人感到甜味,容易一口吞到肚子裏去。於是,藥物進入胃腸,藥性發生了效用,疾病就治好了。我們要對人說批評的話,在說以前,先給人家一番讚譽,使人先嚐一點甜頭,然後你再說批評的話,人家也就容易接受了。
有一天,某機關主任對他的下屬說:“你打字的速度真是越來越快了。”那位下屬突然聽到主任對她這樣誇獎,受寵若驚,臉孔都紅起來了。主任接下去又說道:“可是,我希望你今後打字的時候,對標點符號注意一些才好。”她聽了後高興地答應了,以後的文件中標點符號果然規範多了。
主任如果不這麼說,而直接對下屬說,叫她對標點符號要特別注意,她心裏就會覺得今天受了上司的責備,並感到十分羞愧,她也許為此有好幾天都不愉快。她也許還要為自己辯護,說她自己是很小心的,因為原稿上有錯誤或是不太清楚的地方,所以她不能負這個錯誤的全部責任。這樣一來,主任的規勸不但未起到作用,說不定還會由此惹來一些麻煩呢。
那麼怎樣的批評才能夠做到忠言不逆耳呢?以下是語言大師們多年以來總結的一些原則,希望能夠幫助你在批評別人時,既能提醒到別人的錯誤,但又不至於讓對方不高興,甚至因為理解你的批評從而與你的關係更加融洽。
原則一:真誠。在善意地批評別人時,用這樣的話開頭,可能效果更加好,“我曾經也犯過這樣的錯誤”,“可能你也不明白什麼地方出了錯”等。真誠往往最能夠打動人。
原則二:適度。批評最好點到為止,既往不咎。比如這樣說:“事情不發生也發生了,我們最重要的還是從中吸取教訓吧。”
原則三:理解對方。誰願意犯錯誤呢?特別是當事人內心已經很自責時,他們更加需要別人的心理支持。因此,多說說這樣的話,遠比批評更重要:“我想你現在可能很難受。”“抽空,我們找個時間,一起分析一下失誤的原因,好嗎?”“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會做好的。”
原則四:切勿指責。指責隻會讓人與人之間陷入惡劣的情緒之中,導致影響理智和判斷力。這樣的話最好以後不要再說了:“我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為什麼總犯同樣的錯誤呢?”“我看你真的是無藥可救了!”
原則五:委婉暗示。麵對直接批評時,任何人內心的第一反應都會不舒服,因為批評就是懲罰。暗示如同苦藥丸外麵的糖衣,利用含蓄的、委婉的方式,更能達到治病救人的最終目的。
原則六:分清對象。跟不同的人溝通,肯定要說不同的話。對長輩說的話跟晚輩不一樣,男性跟女性不可能都一樣,對朋友與對對手更是立場不一樣,對家人與對同事考慮的問題不一樣。千萬不要使角色混亂,說出不合適的話,否則,批評的效果不但達不到,還傷了和氣。很多話本身並沒有問題,但用在不同場合、不同對象身上,就有可能鬧大笑話。
例如,一個很自卑的人犯錯時,我們給予其適當的安慰會勝過千言萬語,因為他本身已經非常自責。對於一個很愛麵子的人,我們一邊批評一邊給其台階下,他會及時糾正自己的失誤。而對於一個心服口不服的人,我們沒有必要死抓住不放,重要的還是看他的行動。
很多溝通失誤,其症結在於角色不清。
如果很好地做到以上幾點,那我們就可以讓別人很高興地接受我們的批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