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王壬秋以十五齡女郎侑酒(外一篇)(1 / 1)

《王壬秋以十五齡女郎侑酒》

鹹豐年間,在鄱陽湖畔隱匿著一座雅致的楙園,曾經是文人墨客尋歡作樂之地。園中絲竹管弦不絕於耳,更有上百名妙齡女子,以琵琶為伴,笑語盈盈,勸酒助興。

王闓運,字壬秋,在鹹豐年間任檢討之職,偶然與一群誌同道合的酒友來到楙園,欲圖一醉方休。

宴席上,樂聲悠揚,每位賓客身旁皆有佳人相伴,笑語盈盈,以增宴席之樂。然而王闓運那時候尚未婚配,對於這等風月之事,心中難免羞澀,步履間略顯躊躇。恰逢此時,園中有一位年約十五的少女,因病容憔悴,未施粉黛,便被臨時指派至王闓運身旁,以解眾人之圍。

少頃,那少女緩緩步入宴席,青絲垂肩,麵容雖帶病色,卻難掩其清麗脫俗之氣。麵對眾人的目光與期待,她隻是輕輕搖頭,婉拒了演奏與勸酒,顯得異常淡漠。是夜,酒過三巡,賓客皆顯醉意,王闓運亦覺意興闌珊,遂獨自倚案,靜享爐中嫋嫋熏香,靜待宴席散去。

轉眼間,春去秋來,次年王闓運行至樂平,忽有使者造訪,言及那位病中少女遣人送來問候,且此事在過往行人中口耳相傳,更添幾分神秘色彩,傳言中甚至有提及少女願以“匜盥之禮”相邀,以示清白與誠意。

一月之後,一封書信自遠方翩然而至,封緘完好,內中文字皆出自少女之手。王闓運展信細讀,心中湧起千般思緒,遂對使者笑道:“發絲雖剪易長,但若真能以此信為憑,我必以桃葉渡之典故,親自迎娶於你。”言罷,使者含笑而別,然自此之後,無論是那少女的消息,還是使者的身影,皆如石沉大海,再無音訊。

《安月娥著豔名》

在江寧這座曆史悠久的城市中,曾生活著一位名叫安月娥的女子,她不僅是巧齡與巧珠的養母,更是秦淮河畔一顆璀璨的明珠,美名遠揚。在粵寇未侵擾之前,正值青春年華的月娥,容顏如花,嬌豔欲滴,其美貌與才情讓無數人為之傾倒。其中,有位自詡“煮石頑仙”的文人墨客,對她情有獨鍾,特意寫下《一萼紅》一詞,以表其愛慕之情:原文如下:

稱芳名,是廣寒舊隊,小謫下瑤京。蛾樣猶纖,蟾輝未滿,神采先放光明。曾學過霓裳法曲,串新聲嚦嚦妒啼鶯。靨笑添渦,眉修露慧,睇轉流情。悞到團圓時候,勸靈娥珍重,莫墮愁城。荳蔲含香,芙蓉作蕊,煩惱何苦相縈。須記著前身小影,伴青天碧海耐淒清。留待梯雲客至,喚取卿卿。

這闕詞的大意如下:

“提及月娥之名,猶如廣寒宮中仙子輕降凡塵。眉如遠山輕描淡寫,雖未及滿月之輝,卻已盡顯其超凡脫俗之姿。她曾習霓裳羽衣舞,新曲悠揚,清脆悅耳,宛若黃鶯啼鳴,動人心弦。笑靨如花,酒窩迷人,眉宇間透露出無盡的聰慧與溫柔,眼波流轉間,情意綿綿不絕。值此團圓佳節,願月娥珍重自身,莫讓憂愁侵擾心田。青春正盛,如花似玉,何須讓煩惱纏身?請銘記那前世倩影,與青天碧海為伴,耐住那份孤寂與淒清。待那梯雲而來的有緣人,再與你共賞這美好時光。”

然而,好景不長,鹹豐癸醜年間,江寧城遭遇戰亂,月娥被迫流離失所,遠走他鄉避難。待到亂世塵埃落定,她重返故土,卻發現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已物是人非,昔日姐妹大多已不在人世,自己也已青春不再,歲月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跡。

月娥的舊居位於牛市水閣,如今已成一片廢墟。但她並未放棄,用藤蘿纏繞,勉強搭建起簡陋的居所,以遮風擋雨,安頓餘生。她曾許下終身之約的那位二尹,因家境貧寒,已無力再給予她依靠。無奈之下,月娥重拾舊日技藝,修補古箏與琵琶,再次踏入秦淮河畔,成為了一名歌妓。

幸運的是,盡管時光流轉,月娥的歌聲依舊婉轉動聽,節拍精準無誤,遠非那些初出茅廬的歌女所能及。因此,邀請她伴酒助興的客人絡繹不絕,他們不再僅僅是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更多的是被她的才藝所折服。加之她曾是京城風味的代表,使得她的生意並未因歲月流逝而衰落。

每當夜深人靜、酒過三巡之時,月娥便與幾位熟識的客人圍坐一起,共話往昔。她講述著白下舊時的繁華景象與種種趣事,那些往事在她的口中仿佛又重現了生機與活力,如同天寶年間宮人講述開元遺事一般引人入勝。在月娥的講述中人們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段逝去的時光裏沉醉不已。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