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倚玉白皙而頎》
嘉慶年間,有一位名喚李倚玉貌美女子,排行第三,膚若凝脂,身姿挺拔,眼眸中仿佛藏著秋水一泓,波光瀲灩,欲言又止之態,足以慰藉世間萬般饑渴心靈。她居住在蘇州城外的虎丘之上,得月樓中,此樓依河而建,恰好坐落在繁花似錦的花市西端,緊鄰著那條被當地人親切喚作“冶坊浜”的水巷,那裏是遊船畫舫悠然停泊、絡繹不絕之地。
每當夕陽西下,天邊最後一抹餘暉也悄然隱去,而皓月尚未東升,夜幕便悄然降臨。此時,得月樓便成了觀覽這人間繁華的絕佳所在。樓下,河麵上歌聲與樂聲交織纏綿,直衝雲霄,畫舫輕搖,槳聲與水波共鳴,仿佛大地都在為之顫動。紅妝女子與烏帽公子,在這光影交錯中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畫麵。李倚玉憑欄遠眺,居高臨下,將這世間繁華盡收眼底,每一幕都清晰如昨,曆曆在目。
夜漸深沉,燈火闌珊處,李倚玉的心中卻泛起層層漣漪。他想起往昔歲月,那些關於愛與夢的片段,在這不眠之夜中悄然複蘇。或許,正是這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讓他在繁華背後,仍能尋得一份內心的寧靜與淡泊。
《周新官黑而津》
嘉慶初年,江南水鄉的山塘街藏著一位名叫周新官的女子,她並非尋常巷陌間的凡塵女子,而是名動一時的蘇城名妓。周新官居於山塘一隅,雖麵龐略顯黝黑,卻泛著健康的光澤,那雙眸子仿佛晨霧中的湖水,雖不甚明亮,卻自有一番朦朧之美,引人遐想。她的身姿豐盈而不失婀娜,舉手投足間,盡顯嫣然風韻,令見者無不心旌搖曳。
當時的人們給了她一個“墨牡丹”的雅稱。這稱號不僅因其膚色微黑,更因她性情中那份不屈不撓、獨立高潔的品格,恰如墨色牡丹,雖生於幽暗,卻能綻放出驚世駭俗之姿。
一天,山塘河畔,春風拂麵,桃花笑映水。周新官立於自家小樓之上,憑欄遠眺,手中輕撫著古琴,一曲《高山流水》悠然響起,琴聲穿越喧囂,直抵人心最柔軟之處。這琴聲,似乎在訴說著她過往的種種,有歡笑,有淚水,更有對命運不屈的抗爭。
恰逢此時,一位遠道而來的書生,偶經此地,被這琴聲深深吸引,駐足不前。他抬頭望向那扇半開的窗欞,隻見一位女子,雖非絕色,卻自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讓人不禁心生敬意。書生鼓起勇氣,輕叩門扉,欲求一見。
門扉輕啟,周新官立於門內,見是一書生模樣的青年,眼中閃過一絲訝異,隨即微笑相迎。兩人一番交談,竟是相見恨晚,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理,從朝堂風雲聊至江湖逸事。周新官以她獨有的見解與智慧,讓書生刮目相看,而書生的才情與抱負,也讓周新官心生敬佩。
自此以後,書生便成了山塘街的常客,兩人時常相聚,共賞風月,共話人生。在那個充滿變數的年代,他們之間的情誼,如同山塘河水一般,雖曆經波折,卻始終清澈見底,未曾改變。
然而,好景不長,書生的家族突遭變故,不得不匆匆離去,臨別之際,兩人相約,待他日風雲平定,必重返山塘,再續前緣。周新官望著書生遠去的背影,心中既有不舍,也有期盼,她知道,這段緣分,不會輕易斷絕。
歲月流轉,山塘依舊,而周新官與書生的故事,也成了山塘街上傳唱不衰的佳話。人們都說,那朵墨牡丹,不僅盛開在山塘的春色裏,更盛開在每一個相信真愛、勇於追求夢想的人心中。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