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吊》
在明朝天啟年間,一種名為“馬吊”的遊戲開始流行,成為了當時社交場合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尤西堂、李杲籽等文人均將其視為南京城中風靡一時的遊戲,甚至有人將其與阮大铖的預言相聯係,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古老的遊戲逐漸演變為了我們更為熟知的“麻雀”。
《馬吊譜》是記錄這一古老遊戲規則的珍貴文獻,由李嗣鄴所著。而另一部更為詳盡的著作《葉譜》,則在乾隆癸醜年中秋由鬥橋學人撰寫於長水署齋。這部小品文不僅詳細記錄了遊戲的玩法,更以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了當時人們玩馬吊時的情景:知己圍坐,紅妝點籌,仿佛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躍然紙上。
在《葉譜》的序言中,作者深情地寫道:“自古以來,遊戲雖被視為小道,但其中蘊含的智慧與樂趣卻足以令人駐足觀摩。馬吊(葉子戲)作為其中的一種,起源於唐初,經過後人的不斷演變與發展,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的模樣。遊戲中,四十位曆史名人的形象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六十卦的《易經》智慧也得到了生動的演繹。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個既富有文化內涵,又充滿趣味性的遊戲世界。”
每當遊戲開始,人們圍坐在桌旁,精心挑選手中的牌張,與對手展開一場智力與運氣的較量。無論是秋山紅樹下的靜謐時光,還是春雨禪燈前的閑逸心情,亦或是炎炎夏日裏的涼爽時光,馬吊都能為人們帶來無盡的歡樂與放鬆。它不僅是文人雅士們交流情感、切磋技藝的媒介,更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葉譜》的作者在編寫這部著作時,廣泛搜集了前人的資料與經驗,經過精心整理與編纂,最終形成了這部內容豐富、條理清晰的佳作。他希望通過這部著作,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喜愛上這一古老而有趣的遊戲。同時,他也希望人們在享受遊戲帶來的樂趣時,能夠不忘初心,保持一顆純淨而善良的心。
在康熙盛世,“馬吊”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征。這種紙牌的尺寸較普通紙牌略大,繪製和雕刻都極其精美,每一頁都是一種獨特的牌麵,總共四十頁,分為四大類,各有其獨特的含義和規則。
這四大門類分別是“十萬貫”、“萬貫”、“索子”和“文錢萬貫”。其中,“索子”和“文錢萬貫”的牌麵都是從一開始,到九為止,各有九頁。而“十萬貫”則更為特殊,它從二十萬貫開始,一直延伸到九十萬貫、百萬貫,乃至千萬貫,其中萬貫的牌麵最為尊貴,共有十一頁,上麵繪製著各種人物圖案,與“十萬貫”的牌麵相得益彰。
“文錢”這一門類中,最尊貴的牌麵是“空湯”,其次是“枝花”,再到“一二”直至“九”,也同樣是十一頁。有趣的是,“空湯”這一牌麵上也繪製著人物形象,而且這些人物並非隨意選擇,而是取自於《水滸傳》中的宋江等英雄人物,使得這種遊戲在娛樂之餘,也充滿了文化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