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各種賭博》
自清而民,粵地人們普遍好賭,這似乎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天性。街頭巷尾,茶館酒肆,總能見到三五成群的人圍坐一桌,或擲骰子,或翻牌,賭得熱火朝天。每當夜幕降臨,街頭的茶館、酒樓,甚至是田間地頭,都少不了幾張賭桌,幾張笑臉,幾粒骰子,還有那些關於輸贏的激昂呼喊。
起初,粵人的賭局還比較簡單,多是闈姓和白鴿票。闈姓,便是猜科舉考試中舉人的姓氏,而白鴿票則是猜賽鴿的輸贏。這兩種賭法簡單易懂,迅速在粵地流傳開來,幾乎到了人人參與的地步。
然而,隨著賭風的日盛,番攤和山票等更複雜的賭局也應運而生。番攤,是一種用多顆骰子擲出不同點數的賭法,而山票則是以山名或地名作為賭注,猜測其背後的吉凶禍福。這些賭局不僅吸引了眾多賭徒的眼球,更讓他們沉迷其中,日夜不休。
在粵地的下流社會中,嗜賭之風更是盛行。這些人往往身無分文,卻懷揣著對賭局的癡迷,寄希望於一夜暴富。他們或在街頭巷尾擺攤設局,或在陰暗角落裏竊竊私語,交換著各種賭博的秘籍和消息。
除了上述幾種賭局外,粵地還流行著詩票和鋪票。詩票,顧名思義,是以一首五言八韻的詩作為賭注,猜測其中某個字或某句詩的含義。而鋪票則更為有趣,它以店鋪的名號作為賭注,參與者需要猜測這些店鋪中哪幾家能夠生意興隆,哪幾家會門庭冷落。這些賭局雖然看似文雅,但背後同樣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任何行業都有自己的規則和術語。賭博也不例外。在粵地,除了賭博的方法,也流傳著一些與賭博息息相關的忌諱。
賭桌上,人們最忌諱的莫過於“舌”這個字。因為在粵地的方言裏,“舌”字的發音與“息”字相近,而“息”又與“折閱”中的“折”字同音。在賭徒們的眼中,“折閱”就意味著輸錢,是極不吉利的。於是,聰明的粵地人便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他們將“舌”字改成了“利”,稱“牛舌”為“牛利”。這樣一來,不僅避開了那個不吉利的字眼,還寓意著賭博時能夠“利市三倍”,贏得盆滿缽滿。
同樣,豬肝在粵地也有著別樣的稱呼——“豬潤”。原來,在粵地方言中,“肝”字的發音與“幹”字相同。而在賭徒們的世界裏,“幹”意味著一貧如洗,口袋空空,這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景象。於是,他們便用“潤”字來替代“肝”字,稱豬肝為“豬潤”。這個名字不僅避開了那個不吉利的字眼,還寓意著財運亨通,時時都能保持生活的“潤色”。
這些有趣的忌諱和別稱,在粵地流傳甚廣。每當人們圍坐在賭桌前,都會不自覺地遵循著這些規矩,仿佛這樣就能給自己帶來好運。而那些關於“牛利”和“豬潤”的傳說,也成為了粵地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一代又一代的賭徒們傳頌並使用著。
那個時代,賭博幾乎成了一種全民性的娛樂活動。人們沉醉在賭局的刺激和快感中,仿佛忘記了世間的煩惱和憂愁。然而,這種短暫的歡愉背後,卻隱藏著無盡的痛苦和悲劇。許多賭徒因為沉迷於賭博,輸得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他們的故事,成為了粵地賭風盛行的一個縮影。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