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珠明寺和尚之癡(外一篇)(1 / 1)

《珠明寺和尚之癡》

在光緒年間,蘇州的珠明寺中,有一位與眾不同的和尚,名叫癡和尚。他外表蓬頭垢麵,總是嬉笑無度,看起來有些癡傻,因此大家便以“癡”字來稱呼他。

癡和尚的生活方式十分奇特。他常常一連數天都不進食,可有時又會在一日之內吃下數日的食量。無論是寒冬還是酷暑,他都隻穿一件短小的布衣,既不更換也不破損,仿佛時間在他身上停滯了一般。他還養了一隻黑色的狗,形影不離,無論走到哪裏,那隻黑狗都緊緊跟隨。

每天清晨,癡和尚都會出城登上楓橋,麵向西方深深地呼吸,仿佛在汲取天地之精華。良久之後,他才會心滿意足地返回寺廟。在市集上,他常常隨手抓取水果、點心和菜肴,大吃特吃。吃完後,他會把剩下的食物藏在袖子裏。奇怪的是,凡是癡和尚抓取過的攤位,那一天的生意都會異常興隆,利潤能翻上三倍。因此,商販們都非常高興,不僅不向他收取任何費用,反而樂意讓他隨意取食。癡和尚也從不主動付賬,如果有人強行要求他付賬,他便會按照食物的價值如數償還;如果對方堅持不收,他就會把錢扔下轉身離去。

癡和尚還特別喜歡和孩子們玩耍,常常從袖子裏掏出各種小玩意兒分給他們。但有時,孩子們向他索要東西,他卻會拒絕,讓人捉摸不透他的用意。

有一天,癡和尚一直睡到太陽西斜都沒有起床。寺裏的其他和尚感到十分奇怪,便偷偷窺探他的房間。隻見一股異香彌漫整個屋子,他們走進一看,發現癡和尚已經圓寂了。眾人將他抬起來時,驚訝地發現他的身體輕如蟬翼。沒過多久,他所養的那隻黑狗也死掉了。

癡和尚的離世在蘇州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們紛紛猜測他的真實身份和來曆,但始終無人能解。他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了一段傳奇。

《慧辨為老法師》

在天台山深處,有一位名叫慧辨的僧人,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老法師。據傳說,他生於元末,已經活了五六百歲,但外貌卻像六七十歲的老人。他終日麵壁而臥,不吃不喝,隻穿一件單薄的布襖,無論是寒冬還是酷暑,衣物既不換也不髒。

老法師雖然沉默寡言,但每當有客人來訪並希望見他時,總有一位僧人會為他通報。如果老法師表示願意見客,便會親自引領客人進來。客人向他行禮,他也以佛教的合十禮回應,但往往隻是說出一些隱晦的話語,讓客人初時難以理解,但日後回想起來卻能應驗。

當被問及年齡時,老法師總是笑而不答,隻是指著門前的一棵柏樹說:“這是我幼年時種下的。”那棵柏樹長得奇特而古老,樹皮上龍鱗般的紋路斑駁可見,兩人合抱都無法完全環繞,由此可見老法師的年紀之大。

粵寇之亂後,浙江地區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幾乎沒有一片淨土得以幸免。然而,神奇的是,天台山卻安然無恙。山上的各座廟宇和茅篷裏住著大約五百多名僧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陷入了食物短缺的困境。大家商議著是否應該下山去化緣,但又擔心遭遇戰亂的風險;如果繼續留在山上,恐怕隻能餓死。正當眾人不知所措時,他們決定向老法師請教對策。

於是,眾僧紛紛跪在老法師的床前求計。老法師緩緩起身,平靜地說:“大家不必慌張,你們還有三天的糧食。到了第四天,自然會有施主送來糧食,你們可以安心等待。”眾僧知道老法師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因此都歡喜地散去,各自去做自己的事情。

就在眾人糧食即將耗盡的時候,奇跡發生了。某鄉的一位大戶人家張某的太夫人,平素信佛向善。一天夜裏,她夢見一位金身羅漢向她化緣糧米,並告訴她地點在天台山。驚醒後,她仍然感覺眼前金光一閃。想到山上僧眾多且現在正值戰亂,必定困乏不堪,她立即命人運送三百石大米上山救濟。恰好在大米送到時,眾僧的糧食已經用盡。大家欣喜若狂,紛紛感歎老法師竟能化身為菩薩顯靈。

盡管老法師有著神奇的預知能力,但當他被問到疾病吉凶時,卻總是搖頭不答。直到光緒戊寅年的秋天,他突然喝了數鬥水,然後端坐合掌,靜靜地離世而去。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讓人們永遠銘記在心。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