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山茨為四眾所歸(2 / 2)

綠蘿庵位於煙霞峰後麓,環境幽美。山溪流過庵前,彙成一片龍潭。與缺水少土的擲缽峰相比,這裏的生活條件要好得多。山茨癡愛這裏的林泉,常常靜坐釣石之上,感受簑雲釣月的意境。

他賦性恬靜,氣度閑雅,待人接物不分智愚貴賤,一概和顏禮敬。他的詩文和話語,似行雲流水,收放自如,觸處皆禪。在綠蘿庵接引信徒時,他從不故弄玄虛,而是直指心性,助人開悟。

然而,好景不長。崇禎十七年,明王朝覆滅,兵亂席卷全國。即使南嶽深山,也未能幸免。山茨及徒眾雖然努力自保,但最終還是決定離衡北上,尋找新的安身之所。離開時,山茨對這片生活了七年的土地依依不舍,但他也明白,世事無常,唯有內心的平靜和堅定,才是永恒的依靠。

就在山茨禪師與徒眾們即將踏上北上的旅程時,南嶽的群山仿佛也在低語告別,每一片樹葉都似乎在訴說著不舍。山茨站在綠蘿庵前,目光深遠,仿佛穿透了時光的迷霧,看到了未來的種種可能。

他們一行人跋山涉水,曆經艱辛,終於來到了一個名為“幽穀”的地方。這裏山巒疊嶂,林木蔥鬱,與世隔絕,仿佛是一片人間淨土。山茨見此,心中歡喜,決定在此安頓下來。

在幽穀中,山茨和徒眾們開始了新的修行生活。他們開墾土地,種植蔬果,自給自足。山茨依然堅持每日講經說法,引導徒眾們修行悟道。他的教誨深入淺出,直指人心,讓徒眾們受益匪淺。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是數年。山茨禪師的名聲漸漸傳遍了幽穀周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信徒前來參拜。他們或是尋求心靈上的慰藉,或是希望得到禪師的指點迷津。山茨總是耐心地接待他們,用智慧的話語化解他們心中的困惑。

然而,修行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有時,山茨也會遇到一些執迷不悟的信徒,他們固執己見,難以開悟。但山茨從不氣餒,他總是以無盡的耐心和慈悲心去感化他們,直到他們最終領悟佛法的真諦。

在幽穀的歲月中,山茨禪師不僅修行有成,還創作了許多優美的詩文。他的文字清新脫俗,寓意深遠,被後人廣為傳頌。他的修行境界也日益提升,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最終,山茨禪師在幽穀中安詳圓寂,享年八十有餘。他的離世雖然讓徒眾們悲痛不已,但他們也深知,禪師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回歸了無盡的法界。

在崇禎十七年的那個動蕩年代,明王朝的輝煌已成過眼雲煙,戰火紛飛,三楚大地飽受蹂躪。南嶽深處的山茨禪師和他的徒眾們,雖然隱居深山,卻也無法逃脫這亂世的紛擾。

夏季的某個日子,山茨禪師決定離開這片生活了七年的土地,北上尋找新的棲息之所。他望著熟悉的南嶽,心中既有不舍,也有坦然。他明白,世事無常,唯有內心的平靜和堅韌,才能度過這世間的種種磨難。

他們一行人來到了潭州的瀏陽,駐足於南源寺。山茨禪師深深敬仰百丈禪師的教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於是他親自帶領徒眾們開墾土地,種植蔬果。他們以枯枝為柴,野菜充饑,過著簡樸而充實的生活。

然而,命運總是充滿了變數。在第二年的春天,山茨禪師不慎誤食了野芹,導致腹脹難忍。一同進食的兩位弟子急忙尋找解毒之法,但山茨禪師卻淡然地搖了搖頭,說:“何必呢。”他依然堅持下地勞作,仿佛要將生命的最後一刻都獻給這片土地。

初八日的夜晚,山茨禪師突然吩咐侍者打來熱水,他淨發沐浴,然後端坐在禪房內,安詳地離世了。他的離世太過突然,年僅三十八歲的他,就這樣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南嶽的僧侶和信眾們得知這一噩耗後,無不悲痛欲絕。他們將山茨禪師的肉身迎請回南嶽,在綠蘿庵建塔安奉,以遂他生前“幾生夢在綠蘿庵”的願望。

七年之後,應山茨禪師的門徒之請,通問禪師為他撰寫了塔銘。而山茨禪師的門徒達尊、達謙等人,則輯集了他生前的開示語和詩文,編成了《南嶽山茨際禪師語錄》。道忞法師為這部語錄作了序。

通問禪師和道忞法師,都是山茨禪師昔日的同修,如今他們已是各自寺廟的主持大師。他們回想起山茨禪師那如曇花一現般短暫而絢爛的一生,心中充滿了感慨。他們感歎山茨禪師的才華橫溢,卻天不假年,英年早逝。他的聲名原本可以更加輝煌,卻終究埋沒於草莽之中,這實在是令人歎息。

就像那朵光芒四射的優曇花,雖然勃然而開,卻又瞬間凋謝,山茨禪師的一生雖短暫卻充滿了傳奇色彩。通問和道忞在塔銘和序文中感慨道:或許正是因為他的才華太過出眾,所謂“天不可與慮道,不可與謀”,他的命運才如此坎坷。然而,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些都是緣分的安排,我們無法改變。我們隻能銘記山茨禪師的一生,將他的教誨和精神傳承下去。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