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石說偈辭眾》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紫石的僧人,他的來曆無人知曉。康熙甲辰年間,他來到了遵義,既沒有掛錫,也沒有投宿,隻是日夜不停地敲著響板,口中念誦著“念佛”二字。他常常隨意坐在街頭,一副悠閑自在的模樣。
因為紫石所持的乞討飯碗猶如紫色的石頭一般,所以人們便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做紫石。後來,他住進了北門的淨土庵。城裏的居士們對他的修行方式感到好奇,紛紛議論著要輪流供他食物。
就這樣過了近三年,有一天,紫石突然告訴眾人:“明天我就要離開了。”到了第二天,他走進一位居士家中,坐在中堂,說了一段偈語,辭別了眾人。偈語是:“三十六年作客,清風無枝無葉。了了分明歸去,一任東西南北。”說完,他便安詳地去世了。
眾人按照佛教的儀式將他火葬。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後來有人在桐梓三坡遇到了紫石,他寄來消息,向那些曾經供養過他的人們表示感謝。
這個故事在遵義傳為佳話,人們紛紛議論著紫石的神奇事跡。他的離世似乎並不是終點,而是以另一種方式繼續著他的修行。他的故事激勵著人們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解脫,成為了一代傳頌的傳奇。
《遠峯走十日謁浮石》
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行者,他的名字叫行椉,字法音,號遠峯。他聽聞天童和浮石兩位老人是宗門的傑出領袖,心生敬仰之情。正值寒冬臘月,大雪紛飛,行椉毅然決定踏上十天的艱難行程,去拜訪浮石老人。
一路上,雪花飄落,寒風凜冽,行椉踏著厚厚的積雪,艱難前行。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求,這讓他忘記了疲憊和寒冷。經過十天的跋涉,他終於來到了浮石老人的住處。
行椉向浮石老人恭敬地行禮,然後坐在一旁,聆聽著老人的教誨。浮石老人的話語如清泉般流淌在心田,讓行椉豁然開朗,對禪宗的理解更加深入。他虛心請教,認真記錄,將老人的智慧銘記在心。
拜訪結束後,行椉滿心歡喜地踏上了歸途。他回到了建隆寺,成為了那裏的住持。他將在浮石老人那裏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寺中的僧眾,讓更多的人受益。
行椉還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撰寫了一部名為《續指月錄》的著作。這部書是《指月錄》的續編,它緊密承接了前書的內容,從南宋隆興二年(1164年)六祖下十七世起,一直記錄到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的三十八世,前後時間跨度約五百年。這樣的時間跨度使得《續指月錄》能夠全麵而詳細地展示禪宗在這段曆史長河中的發展和演變。
其次,在內容編排上,《續指月錄》在卷首特別增加了《瞿錄補遺》一篇,專門補記了《指月錄》中遺漏的六祖下第十六世的人物機語。這樣的安排不僅彌補了前書的不足,也豐富了《續指月錄》的內容,使得讀者能夠更全麵地了解禪宗的曆史和人物。
此外,《續指月錄》還在二十卷之後附有《尊宿集》,專門記錄了南宋以下師承關係不詳的禪師傳略。這樣的設置有助於讀者了解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可能被忽視的禪師及其貢獻,從而更全麵地認識禪宗的全貌。
最後,從整體來看,《續指月錄》以禪師的傳記和語錄為主要內容,通過生動的描述和深入的剖析,展現了禪宗的思想精髓和修行方法。它不僅是一部重要的禪宗曆史文獻,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佛教著作,對於研究禪宗曆史、思想和修行方法具有重要的價值。
這部著作詳細記錄了禪宗的曆史和教義,成為了後人研究禪宗的重要資料。行椉的學識和品德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讚譽,他的一生都在為禪宗的傳播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隻有勇於追求真理,不畏艱難困苦,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和成就。行椉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探索更廣闊的知識領域。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