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工竊物》
在上海的各大汽船碼頭,有一群小工,他們看似普通,但背地裏卻是竊物的高手。每當汽船靠岸,他們便蜂擁而上,為旅客搬運行李。盡管有碼頭巡丁和水上包探的保護,但稍有不慎,旅客的財物便會神秘失蹤。這是經常出門旅行的人都知道的秘密。
而在這些小工中,有一類專門負責運輸棧貨的,他們被稱為“杠棒”。這些杠棒的盜物手段極為靈活,無論是南北雜貨、藥材、食物、茶葉還是米糧,他們都能一一竊走。他們的手法熟練,行動迅速,讓人防不勝防。
更奇特的是,在彙山碼頭一帶,竟然有專門收購碼頭賊贓的商店。這些商店以收購藥材為主,其次是雜貨、茶米等物,而洋貨和布匹則很少收購。原來,這些洋貨和布匹通常裝在堅固的箱篋裏,不容易被撬開,所以小偷們下手的機會也較少。
這些商店的存在,仿佛成了小偷們的一個銷贓渠道。他們可以將偷來的貨物在這裏換成現金,然後再繼續他們的偷竊生涯。而商店的老板們,則憑借著敏銳的眼光和獨特的渠道,將這些贓物轉化為自己的利潤。
在這個看似平靜卻暗流湧動的碼頭世界裏,小偷們與巡丁、包探、商店老板之間,構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關係網。他們各懷心思,各展手段,在這個充滿誘惑和危險的世界裏,上演著一出出令人歎為觀止的傳奇故事。
《竊蓋》
講這個故事之前咱們先說說什麼是“蓋”。清末的上海,蓋是人們對雨傘的別稱。我們今天要講的故事,就是那個時代一個關於偷傘的事兒。
傳說在清末繁忙的上海的街頭,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這裏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在馬路上不能隨地小便,必須要走到巷子裏才行。而巷子的入口處,總會有一些木柵或水泥砌成的小矮牆,算是標識。盡管有這樣的規定,但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嚴格遵守。
有一天,一個從鄉下來的漢子走到一條巷子前,大概是內急難忍,四下看看沒什麼人,便走過去解決了內急的問題。他把隨身攜帶的雨傘放在地上,打算小便完再拿起來。
就在這時,一個鬼鬼祟祟的小偷注意到了這個情景。他看到了那把雨傘,心想這可真是個絕妙的機會。於是他趁鄉人不注意,悄悄地走過去,一把拿起雨傘,然後夾在腋下,也走到巷子旁小便起來。
鄉人小便完,回頭一看,發現自己的雨傘不見了!他四處張望,正好看到小偷手裏拿著他的雨傘。他怒氣衝衝地走過去,質問小偷:“你怎麼拿了我的雨傘?”
小偷卻不以為意,輕描淡寫地說:“哎呀,你這人真是太不小心了。以後可得長點記性,像我一樣,隨時都把東西帶在身邊,這樣才安全。”
鄉人被他這番話氣得七竅生煙,但又拿小偷沒辦法。他隻能自認倒黴,眼睜睜地看著小偷得意洋洋地夾著雨傘走遠了。
從此,這條街上的居民們又多了一個茶餘飯後的談資,每每提起這個奇妙的失竊案,都會忍不住笑出聲來。而那個小偷,也因為這個小小的惡作劇,在街頭巷尾留下了自己的“傳奇”故事。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