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滿有大王之稱》
在光緒初年,台州有一個叫黃金滿的大盜,他在北岸的桐樹坑聚集了一群凶徒,專門與官軍對抗。他被溫、台之間的人們稱為“金滿大王”。省裏的官員嚴厲命令溫、台二郡的文武官員聯合圍剿,黃金滿雖然頑強抵抗,但最終還是難以抵擋朝廷的天兵,兵敗後帶著殘餘凶徒逃入了大海小島。
水師奉命繼續追蹤黃金滿。黃金滿不敵,帶著他的四十名精銳手下逃向樂清灣,但卻因迷失道路,最後到達了雁蕩山東外穀的石梁峒。
石梁峒位於謝公嶺的北方,寬三十餘丈,峒口有一塊巨石,橫亙如同懸梁一般,因此得名石梁。從其他三麵看去,都是峭壁林立,無路可去,隻能進不能出,是個絕地。
黃金滿到達石梁後,向洞中的人詢問,才得知距離樂清、黃岩等地都很近,於是他們急著尋找新的藏身之地。然而,台、溫的軍隊已經得到消息追到這裏,他們在洞下嚴密包圍,整整包圍了黃金滿兩天兩夜。
當時火器在中國還不算普及,但黃金滿所攜帶的槍支都是毛瑟、利明登等快速利落的型號。而當時朝廷軍隊的武器卻無法做到如此精良。於是軍隊由於畏懼這些槍械隻是包圍黃金滿,不敢貿然逼近。
到了第三日拂曉,山上起了大霧,黃金滿趁機率眾突圍而出。他們越過謝公嶺,到達東內穀的碧霄洞享用早餐,然後向南坑方向前進,向永嘉逃去。在逃跑過程中,黃金滿還將所攜帶的衣物和金錢沿途丟棄,以迷惑官軍的追擊。
等到包圍的軍隊察覺到他們的行動時,黃金滿已經離開石梁三個多小時了。他利用大霧作掩護成功逃脫了官軍的追捕。黃金滿的逃脫讓官軍感到十分沮喪和挫敗。他們不得不重新調整策略並加強了對黃金滿的追捕行動。
黃金滿的逃脫仿佛成了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一天,一名守衛前往城中的聖廟拈香,他看到大成殿上新懸掛了一塊匾額,上麵的字跡比鬥還大,署名竟然是黃金滿。而窗欞上仍然積著灰塵,不知道他是從哪裏來的,又去了哪裏,全城的人聽說這件事後都為之大驚。
黃金滿常年借宿在別人家裏,他會讓手下將一寸左右長的一截香握在手中。如果有手下疲倦想要睡覺,這個香火就會灼燒他們的皮膚,因此他們整夜都保持警惕,防止被捕快算計。
浙撫陳士傑處理黃金滿的事情,拖延不決,兩次接到嚴厲的旨令,他害怕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用重金賄賂上司,終於得到一個調任山東的機會。劉秉璋接替了他的職位,也無法捉到黃金滿,最後劉秉璋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傳話黃金滿,希望他能為朝廷效力,也讓黃金滿的後代不再背負賊子賊孫的惡名。黃金滿也想到了後世子孫的聲譽問題,於是勉強答應了劉秉璋的招撫。
當時正值伯羲祭酒昱方官侍讀,他彈劾黃金滿將要成為楊嗣昌的黨羽。官府因為忌憚黃金滿的惡名,於是提出了嚴厲的旨令督責昱方官辦理此事。劉秉璋於是上奏回複,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擔保黃金滿不再反叛,後來黃金滿又被調派到彭玉麟帳下從事。癸未年的冬天,黃金滿被調往廣東,跟隨軍隊效力,最後他官至參將銜守備。
黃金滿的故事在台州地區廣為流傳,他的形象被描繪成了一個機智、狡猾、難以捉摸的盜賊。他的逃脫和招撫的經曆也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然而,最終他還是被調往廣東效力,成為了一名官軍。這個故事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複雜性和盜賊的生存環境。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