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換個想法,生命可以有多個角度(3 / 3)

難道真的是上帝回答了他嗎?其實,他要感謝的是他自己,那塊石壁隻不過是一塊回音壁,他所聽到的上帝的回答,其實就是他自己的聲音,那是強有力的來自內心深處的正能量。隻要心中的信念在,希望就在。許多人陷入了逆境,總是悲觀絕望,給自己增加很大的壓力。事實上,逆境是一種希望的開始,它往往預示著美好的明天。

自古以來,偉人大多是抱著不屈不饒的精神,從逆境中掙紮奮鬥過來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挫折與不幸,而對於生活中的不幸,我們該如何看待呢?所謂“百糖嚐盡方談甜,百鹽嚐盡才懂鹹”,人生與河流一樣,不經受曆練的人生是單調、幼稚的人生。在不幸的生活麵前,我們應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

心理啟示

魏爾侖說:“希望猶如日光,兩者皆以光明取勝。前者是荒蕪之心的神聖美夢,後者使泥水浮現耀眼的金光。”要知道,每一個明天都是希望,無論自己身陷什麼樣的逆境,都不應該感到絕望,因為我們還有許多個明天。隻要未來有希望,人的意誌就不容易被摧垮,前途比現實重要,希望比現在重要,人生不能沒有希望。隻要你保存希望,你就永遠不會有絕望。凡是能夠成大事者,他們都必須經得起不幸的曆練,經得起失敗的打擊,因為成功需要風雨的洗禮。一個有追求、有抱負的人,他們總是視不幸為動力,甚至,生活中的不幸是他們成功的一塊跳板,他們從來不去抱怨那些挫折,也從來不會去埋怨別人。因為他們明白,不幸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自己是否能順利畢業,實則源於對人生不懈追求的創造力。

摒棄陳舊的思想

心理學家認為,陳舊的思想就好像負能量一樣會拖垮我們前進的步伐。當我們想要再向前走一步的時候,那些陳舊的思想就開始做出阻礙的動作了。事實上,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如果你總是在別人用過的套路中打轉轉,那隻會束縛自己的思維,這時你應該做的,就是跳出框框,別被固有的思想禁錮住。當經驗在大腦裏越積越多,甚至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式的時候,人們總習慣用自己的價值標準和思維模式來評判事物,其實,這就是所謂的“思想僵化”。通常情況下,越是在機遇麵前,一個人的心理越是趨於保守,他就越容易陷入這樣的困境,他很難去做任何事情。生活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時代總是向前,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你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思想,總有一天,你將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你將永遠難以獲得積極向前的創造力。

匈牙利在20世紀40年代發明了圓珠筆,由於它易於書寫和便於攜帶,所以一經問世便風行全球。可好景不長,這種圓珠筆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漏油的毛病,弄髒了紙張及衣袋。

對此,圓珠筆發明者及很多研究圓珠筆的人對於漏油問題都反複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都發現毛病出在筆珠書寫時受到磨損,墨油就跟隨磨損部位漏出來。他們將注意力一直停留在筆珠的研究上,拚命提高筆珠的耐磨性。當他們把筆珠的耐磨性改善後,筆珠與筆杆接觸的耐磨問題又冒出來了。

而日本人中田藤三郎卻發現了問題中的奧秘,在他看來,圓珠筆是個很有發展前途的商品,假如能改進它的漏油問題,將會獲得比圓珠筆的發明者更多的財富。他仔細分析了圓珠筆的結構及出毛病的原因,也總結了許多人對改進漏油問題的失敗經驗,最後,他采取逆向思維,獲得了防止圓珠筆漏油的方法。

他的方法很簡單:通過反複試驗,統計當圓珠筆寫到多少字後就漏油,在掌握這個數量的基礎上,他著手把筆芯的裝油量減少,減少到圓珠筆磨損在開始漏油之後,芯子中的筆油已經用完了,這樣,再也無油可漏了。筆芯的油用完了,可換支筆芯,圓珠筆可繼續使用。

在解決圓珠筆漏油的問題上,中田藤三郎並沒有被固有思想的框框套住,而是逆向思想,因而巧妙地解決了難題。人和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有思想、有思維活動,但是,思想也是需要推陳出新、不斷更新的,否則,總是被固有的陳舊思想束縛,隻會一事無成。

心理啟示

其實,一個人要想成功,不僅要養成思考的好習慣,還需要不斷地創新自己的思想。開闊思路,擴展思維,這樣,你才能更大限度地獲取有益的信息,從而促使自己獲得輝煌的成就。對於那些敢於衝破固有思想的人來說,他們永遠不會跟隨眾人的思維模式,而是獨辟蹊徑,那是他們身上的一種特質。

新思想是擊破思維定式的有效武器,無論是在思考的開始,還是在其他某個環節上,當我們的思考活動遭遇了障礙,陷入了某種困境,難以再繼續下去的時候,你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頭腦中是否有固有思想在起束縛作用,自己是否被某種思維定式捆住了手腳?

對失敗的思考

愛默生曾說:“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在失敗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寶貴的經驗與信念,事實上,失敗是一筆不可缺少的財富。雖然,我們在遭遇挫折,麵對失敗的時候,心裏都會產生一種負麵的情緒,但是,如果自己長期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失敗將會成為你的代名詞。當一個人在工作中的失敗感大於他所取得的成就感時,就很有可能對自己的工作失去熱情,而當這種失敗感以一定的頻率固定出現的時候,他就很容易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倦怠。麵對失敗,我們需要做的並不是自甘墮落,自暴自棄,而是不斷思考失敗的原因,讓失敗成為一筆財富,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和田一夫21歲那年,自己經營的位於靜岡縣熱海家的蔬菜水果店被一場大火燒毀,和田一夫幾乎失去了所有,但是,失敗並沒有讓他放棄希望,他將燒成平地的100坪土地拿去做抵押,借錢買了塊300坪的土地蓋了一個超級市場,開創了日本八百伴。超級市場在和田一夫的經營下,發展得越來越好,這時,和田一夫想帶著自己的超級市場進軍亞洲,而新加坡成為了其進軍亞洲的起點。

1972年,和田一夫和日本野村證券公司第一次考察新加坡市場,然而,就在新加坡,他碰到了兩件令自己苦惱的事情:由於新加坡租金太貴,完全超出了自己的預算;在新加坡期間,和田一夫無意中聽到一位的士司機說到一段日本侵略新加坡的國仇家史。對此,和田一夫說:“對日本百貨公司來說,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必須麵對曆史的時代。”回到日本後,和田一夫告訴了董事們這兩件事,結果董事們紛紛表示反對投資新加坡。但是,和田一夫明白“零售業成功的因素是要消費者口袋裏裝著鈔票”,於是,在70年代初期,和田一夫在新加坡開辟了第一個亞洲市場。1976年,受世界石油危機的衝擊,新加坡八百伴被迫關門。通過這次教訓,和田一夫領悟到:“不該死守一個地方,要大膽調動資金,分散資產。”緊接著,八百伴從東南亞“流通”到了中國台灣、香港、內地。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整個亞洲經濟處於全盛時期,和田一夫的八百伴集團在16個國家擁有了400多間百貨公司,八百伴集團坐上了世界零售業第一把交椅。

1997年,負責掌管日本八百伴公司的和田一夫的弟弟,因被指控欺騙日本財政部而被法庭判定有罪,當時也判定和田一夫結束所有海外企業,回日本受審。當時,日本媒體稱和田一夫將資金調動到中國,拖累了日本八百伴。頓時,一夜之間,和田一夫變成了一個連累八百伴股東和員工的罪人。這時,和田一夫做出了決定,宣布“自我破產”,交出所有財物,向企業界告別,搬到一個租來的房子裏。

如今,和田一夫成立了“和田一夫企業谘詢公司”,他的日常工作就是用電腦給許多企業家回答問題,為企業團體作演講。同時,他以探討自己的失敗撰寫了《從零開始的經營學》,這本書成為了日本經典著作之一。對此,和田一夫這樣說:“失敗是我的財富,我想將這個企業谘詢網絡像當年八百伴一樣伸展到亞洲,甚至全世界。”

莎士比亞曾說:“逆境使人奮進,苦盡才能甘來。”在人生道路上,成功沒有巔峰,追求沒有止境,短暫的榮譽往往會束縛著人們前進的手腳,一時的輝煌往往會消減人們的鬥誌。而失敗,讓人痛心更催人奮進,既讓人難堪更讓人堅定,讓人們在放棄時能鼓足勇氣,想逃避時拾起自尊。失敗是前進路上的阻礙石,是一筆財富,失敗能夠使人不斷地反省自己,在逆境中奮進,在低穀中抓住機遇,不斷冒險與嚐試,最後采摘成功的果實。

心理啟示

其實,失敗並不可怕,隻要你思考失敗的原因,在失敗中不斷地積累經驗,終究能將失敗變成財富,轉化為我們前進路上的動力。其實,遭受失敗並不可怕,關鍵是用積極的心態來麵對。隻要我們能改變心態,把每一次的失敗都當作考驗自己的機會,當作超越自己的機遇,那麼,我們就不會沉浸在痛苦裏,甚至感謝失敗讓我們看清了真相,獲得了經驗。失敗會讓人變得成熟,它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日本著名實業家原安三朗曾說:“年輕時賺一百萬元的經驗,並不能成為將來賺十億元的經驗,但損失一百萬元的經驗,倒可以培養賺十億元的經驗,逆境是鍛煉人才最好的機會。”一個不能認識和接受失敗的人,也無法看清楚成功的本質,從失敗的教訓中學到的東西,往往比從成功中學到的還要深刻。雖然,從表麵上看,失敗是消極的,但其背後卻潛藏著源源不斷的積極力量,積極思考失敗,我們才能重新擁抱成功。成功,總是在經曆多次失敗之後才姍姍來遲,正確麵對失敗,才是走向成功的重要素質和能力。

換個角度看問題

一位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愛的小狗,不禁淚流滿麵,悲痛不已。外公見狀,連忙引她到另外一個窗口,讓她欣賞他的玫瑰園。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頓時明朗。老人托起外孫女的下巴,慈祥地說:“孩子,你開錯了窗。”其實,生活就像是硬幣的兩麵,一麵是快樂,另一麵是悲傷。當你的目光放得長遠的時候,你會發現未來是充滿希望的,你所感受到的是源源不斷的正能量。但是,在生活中,因為眼界太狹窄或目光太淺顯,我們也常常像小女孩一樣開錯了窗,看到那悲傷的一幕便情緒低落,萎靡不振。然而,如果我們以積極的心態試著打開另一扇窗戶,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或許,我們會看見如畫的美麗風景。很多時候,我們感到痛苦消極,那是因為我們目光太淺顯了。我們隻專注於眼前,而忽略了長遠的打算,於是,總是為失去的東西而痛苦不堪。

每年的七八月份,北極地區的冰雪開始大麵積融化,氣溫也逐漸回升,出現了短暫的春天景象,十分美麗。但是,隨著氣溫的升高,也開始出現了大量的蚊蟲,另外由於當地物種稀少,那些饑餓的蚊蟲就會飛到人們聚居的地方,吸食人們的血液來維持自己的生命。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當地的居民卻因此感到很快樂,他們對這些嗡嗡亂叫的蚊蟲十分仁慈,從來不輕易傷害它們。有的遊客拿出殺蟲劑噴灑,還會被當地居民所製止。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一種被稱為馴鹿的動物是當地居民過冬的主要肉質來源。可是,在天氣比較暖和的時候,大批的馴鹿會自發地成群結隊向低緯地區遷移,因為那裏有大量的水草,如果沒有人驅趕它們,它們就不願意在嚴寒到來的時候準時回來。但是,在北極地區,如果你想靠人力來驅趕,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時候,那些討人厭的蚊蟲就顯示了它們的威力,天氣開始降溫,蚊蟲就會飛到低緯地區逃命,自然會與馴鹿不期而遇。那些吸食血液的蚊蟲是馴鹿無法抵禦的天敵,而那邊的氣候還不適宜生存,所以那些馴鹿走投無路之下隻能往回走。這一跑,正好鑽進了人們事先已經設計好的陷阱裏。

聰明的印第安人掌握了自然界物物相扣的規律,所以甘願忍受蚊蟲吸食的痛苦,來求得長遠的生存。在他們看來,眼前的得失並不需要掛在心上,也不需要為此感到痛苦,而那些長遠的考慮才是智慧者的生存之道。所以,在那些被蚊蟲吸食的痛苦日子裏,印第安人並沒有過多的埋怨,而是保持著一份樂觀豁達的胸懷,甚至,他們快樂地歡迎蚊蟲的到來,因為他們知道有了蚊蟲的存在,這個冬天就不用愁食物了。

眼光放長遠一些,我們才不會被煩惱所困擾。或許,在上帝看來,即使生命已經殆盡卻是一切永遠的開始。狂風之後,一棵老樹轟然倒下,多少人歎息著老樹生命結束,不由自主地感歎自己的命運。但是,如果你換個角度,以長遠的眼光看,你會發現一棵幼苗會在它倒下的地方重新生根發芽,新的生命才剛剛開始。今年的逝去是為了明年能夠花紅滿樹,桃李芬芳。這樣一想來,是否會覺得快樂些呢?

心理啟示

在人生的路上,有著太多的得,也有太多的失,許多人一直都在計較著得與失,所以,每一天都在抱怨、懊悔中度過,在他們的漫漫人生中,沒有哪一天能夠真正的快樂。終其一生,我們因為目光太淺顯,隻會讓自己陷入負麵情緒的無端困擾中,長期下去,我們的內心就會被憂慮所占據,而無法積極樂觀地生活。

無聲的年華歲月將我們帶走,看盡了繁華落盡,這時,我們才感歎:原來自己從來沒有快樂過。對於那些失去的,得不到的,為什麼不能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呢。保持內心良好的狀態,你會發現,令自己陷入負麵情緒的是淺顯的目光,而不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