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道的出口是開在一個岩壁上的,出口大約有四五尺高,半米來寬的樣子,在出口的上麵,是斑駁剝落的岩石。幾簇暗綠色的青苔錯落蜿蜒的鑽進岩壁上縱橫的裂縫中。
在一道岩縫的旁邊,距離出口左邊有半尺高的距離上,有一個鐫刻的圖形,形狀很像是一個倒“八”字,刻的很淺,有些地方甚至已經磨平了,猛然一看幾乎會誤以為是風化的裂縫。
我往前湊近了看,才發現磨平的痕跡是人為的,也就是說當時在刻這個圖案的時候有人故意把刻刀往外稍歪了一下,減少圖案內的凹深,在倒“八”字的下麵,有三道淺淺的印痕,似乎當時錈刻這個圖案的人不希望別人注意到這個標記,因此整個圖案都刻鑿的很淺顯,不是特別留意的話幾乎就看不到。
我對著這個圖案看了一會兒,才發現圖案實際上是被抽象化了。
這並不是象征著一個數字,而是代表著一個手勢,整個圖案是一個蜷曲的手指,上麵呈倒“八”字形狀是代表拇指和食指分開,下麵三道淺淺的印痕代表的是蜷進去的三根指頭。我看了一下兩邊,發現拇指指向的方向是右邊被石塊堵塞的通道,而食指指向我們要出去的通道。
在這裏做這麼個圖案有什麼用意,難道僅僅是為了指明方向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當初刻畫這個圖案的人為什麼又要刻意的去掩飾它呢?
根據我以往的倒鬥經驗,其實我對這個圖案已經在心裏麵已經有了一個定論,隻不過這個想法對我來說,有點匪夷所思,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隻有得到進一步的證實,才能肯定這個想法是否正確。
我重新鑽進甬道裏,順著岩壁摸了一下其厚度,發覺沒多遠岩石礦質就沒有了,接下來的大多是泥土,而且岩壁兩端都有棱角,也就是說岩壁就像一座孤立的牆,整條甬道大多是泥土構建的,隻有在快到出口的地方,才有半尺來厚的岩壁。
這樣的山體構造如果放在平時,會讓我覺得十分奇怪,因為一般附著在岩壁上的泥土都很堅實,但是這一路走來,我就覺得很多地方的泥土顯得過於鬆散,而且中間都有岩壁隔開,每座岩壁都和眼前的一樣,是孤立存在的。
所以我結合自己初期的判斷,斷定這樣的構架不像是天然形成的,是有人利用岩壁本身的構造,(因為中間岩壁隔開的空間恰好是一個洞穴),往裏麵大量的填充泥土,構造成了一個天然的迷宮。
還有就是剛才我聽到的水聲確實有,根據方向判斷應該在被石塊堵塞的通道的一側。
如果把以上幾個線索連接起來的話,那我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就是在拇指指向的那端,有一個陵墓,而且這個陵墓不是一個普通的墓穴,是一個龐大的帝陵。
隻不過我一開始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為對於一個倒鬥摸金的人來說,一生中能夠發掘一個未知的帝王陵墓,幾乎和做夢差不多。
我之所以認為這是一個帝陵,所依據的其實就是在這根手指坐標上,古時帝王陵中常會設置“引路石”,一般上麵會寫有從此點(指“引路石”)距離金剛牆的距離,金剛牆一般是陵墓內設置的第一道大門,挖開金剛牆,實際上就標示著打開了整個陵墓,如果通道是傾斜往下的,金剛牆會設置在通道下方,因此在引路石上麵就會標明金剛牆埋設的具體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