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心態 獨立是人生永遠的支柱(1 / 3)

關鍵詞◎獨立

由於受天性與家庭教育的影響,大多數孩子的依賴性都比較強。但現代社會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具有很強的獨立能力,才能在這個時代求生存、求發展。因此,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對其日後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陳媽媽主張大人"放手"、小孩"動手"的教育方式。她認為,對女兒自立能力的培養,就是把她從一個無行為能力的小孩培養成一個能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過程。讓女兒從小養成自立的品格,比多認幾個字、多做幾道算術題重要得多,因為它將會影響到女兒的一生。

記得還在女兒2歲的時侯,陳媽媽就教她用筷子吃飯。盡管吃得桌上、地上、身上到處都是飯粒,但陳媽媽仍然堅持讓女兒自己吃。慢慢地,陳媽媽發現女兒養成了獨立進餐的良好習慣。在陳媽媽的教育下,那種孩子前麵走、大人後麵跟著喂飯的鏡頭在女兒身上從沒出現過。

後來,為了培養她獨立生活的習慣,陳媽媽讓她自己洗臉、洗腳。為了防止女兒倒水時被熱水燙著,陳媽媽特意為她準備了氣壓水壺,隻要手一按熱水就出來了,既方便又安全。在她剛滿5歲時,陳媽媽就讓她單獨睡一個房間。在陳媽媽的指導下,女兒早晚起居都是自己疊被子、鋪被子和收拾床,自己洗手帕、洗襪子,收拾自己的東西。

當女兒碰到困難時,陳媽媽也總是鼓勵她自己解決,比如她做作業時遇到不會寫的字,就讓她查字典。有時,女兒怕麻煩,叫陳媽媽寫給她看,她會為難地說:"哎呀,媽媽也忘記了,你快查一查字典,然後來告訴媽媽是怎麼寫的。"女兒聽陳媽媽這麼一說,就愉快地去查字典了。查到後,她還認真地教媽媽寫,陳媽媽也都"虛心學習"。

就這樣,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陳媽媽始終堅持:女兒能做的事決不代勞,盡早培養女兒的獨立能力。

現在,陳媽媽的女兒比起其他同齡的孩子來,各方麵的能力都要強,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不需要操太多的心。她也時常不無驕傲地說:"我有一個好媽媽,是她讓我成為生活的強者。"人的幸福與環境是密切相關的,但如果一個人的幸福完全依賴於環境與他人的關係、工作的成功與否等,這個人注定是不會幸福的。因此,我們從孩子幼年時就鼓勵他們逐漸創造出獨立的世界,在情感與行為上都能達到獨立。

一個人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無論在情感上還是物質上都會對父母有很大的依賴性,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這並不意味著做父母的就可以忽視對孩子情感獨立性的培養。相反,在任何時候、任何可能的地方,父母都應有意識地幫助孩子認識到獨立的重要,鼓勵他們建立起自己的獨立觀念。父母教育孩子時,不僅應讓她學會行為上的獨立,發展各種能力,能夠照顧自己,而且還應學會情感與精神上的自立。

◎樹立孩子的獨立意識

有些孩子,雖然上小學了,可是日常生活中許多力所能及的事都還不會做,甚至連最基本的洗澡、刷牙、洗臉、穿衣、梳頭等都要爸爸媽媽服侍。沒有父母的幫助,就不知道怎麼樣才好。對於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許多事情,如煮飯、炒菜、洗衣物、整理物品、打掃家庭衛生等就更不用說了,簡直無從入手。據上海近年的一項調查,在小學生中,低年級37%的孩子不會穿衣服,30%的孩子不會掃地;在高年級中,63%的孩子不會燒飯,57%的孩子不會釘紐扣。

小峰在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要求孩子學習整理床鋪。清晨起床,他便按照老師教的方法,自己動手疊好了被子。看著小峰自己動手疊的並不整齊的被子,媽媽氣衝衝地喊著:"我說你不會疊,你偏要逞能。看!疊得亂七八糟,像什麼樣子?我還得重新給你疊。"媽媽毫不猶豫地把孩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疊起的被子打開,重新疊了起來。小峰隻得灰溜溜地走到一邊。從此,他不願再"逞能",不願再嚐試自己做事情,反正媽媽能幹,讓媽媽去幹好了。

現在,10歲的小峰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他有個不太好的習慣,就是做作業特別慢,每天都要寫到晚上10點,困得哈欠連連。媽媽看了非常心疼,他剛放下寫字的筆,便要他快快上床睡覺。起初,他還不樂意,固執地要先收拾好書包文具。可是,被媽媽擋住了。後來,媽媽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是錯誤的,便對他說:"你現在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的事自己做了,比如收拾書包文具、玩具,整理房間等。"開始,他答應得好好的。可是,做的時候很不情願,甚至不做,或者做了也是丟三落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