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林肯與卡特萊特共同競選伊利諾州議員,兩人因此成了冤家。一次,他們一同到當地教堂做禮拜。卡特萊特是一名牧師,他一上台就利用布道的機會轉彎抹角地把林肯挖苦一番,到最後他說:“女士們,先生們,凡願意去天堂的人,請你們站起來吧!”全場的人都站起來了,隻有林肯仍然坐在最後一排,對他的話不予理睬。過了一會兒,卡特萊特又問大家說:“凡不願去地獄的人,請你們站起來。”全場的人又都站起來,林肯還是依舊坐著不動。卡特萊特以為奚落林肯的機會來了,就大聲說道:“林肯先生,那麼你打算去哪兒呢?”林肯不慌不忙地說:“卡特萊特先生,我本來不準備發言的,但現在你一定要我回答,那麼,我隻能告訴你了:我打算去國會。”全場的人都笑了,卡特萊特被窘住了。
本來卡特萊特想使林肯進退兩難,因為林肯如果站起來,就意味著林肯被他調動,而不站起來,就意味著林肯將去地獄。不料,林肯沒有上他的圈套,以“我打算去國會”的回答否定了“天堂”——“地獄”的前提,一方麵解脫了自己的困境,另一方麵也向大家表明了自己的誌向,既表現了自己的智慧,又反詰了卡特萊特,在這場鬥智的問答中獲得了主動與成功。
三、以無效回答,來對付棘手難題
明朝的劉伯溫是個與諸葛亮一樣聰明的人。有一次,開國皇帝朱元璋問他:“明朝的江山可坐多少年?”劉伯溫尋思,無論怎麼回答都可能招致殺身之禍,不由汗流浹背地伏地回答說:“我皇萬子萬孫,何須問我。”他的這個回答用“萬子萬孫”的恭維話作為掩護,實際上卻是以“何須問我”的托辭做了無效回答,朱元璋抓不到劉伯溫的任何把柄,自然也就無可奈何。
談判中兩軍相遇,為爭得各自一方更多的利益和談判的主動權,常常提出一些尖銳、複雜和一時難以解答的棘手問題,以此來使對手處於尷尬窘困的境地,或是直接探測到對手的底牌。在這種情況下,處於守勢的一方既要保護自己的談判利益,不使對手獲利,又要擺脫某種困境,從容地控製局麵。這時就要用巧妙的語言形式進行答複,以回避的方式實施反擊,使對方達不到預期的攻擊目的。主要可采用的形式有轉移話題和無效回答等。
所謂無效回答,就是表現上仍以口頭語言進行答複,但是在答複中沒有任何有意義的內容,答案什麼都沒有,信息量等於零。
以無效回答進行回避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它都需要表達者的機警與沉著。
與類似反問的形式相同,把同一提問話題還給對方,請他轉問他人,或從其他方麵去得到答案,也同樣可以達到無效回答的效果。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記者問裏根是否相信這樣的說法:由於蘇聯人認為他會再度連任總統,所以想和他會晤。記者表麵上以蘇聯人想會晤裏根的原因來提問,實際上涉及他是否想連任美國總統的敏感問題。對此,裏根回答說:“究意是什麼原因(使他們想和我會晤),你得問他們。”這就把同一話題轉手扔回給對方,做出的是個無效回答。
顯然,無效回答是說了等於沒有說,但是它在各種類型的談判中,為了回避棘手的難題起著獨特的作用,其中還鮮明地展現出人們語言表達與運用智慧的斑斕多姿的風采。
回答問題的技巧
回答對方的提問還有下麵一些技巧可以借鑒:
1.禮貌拒絕
談判中有時會涉及一些不值得回答的問題,諸如與談判主題無關或無大關係的無聊的問題,可以禮貌地拒絕回答,或不予理睬。因為回答這種問題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會擾亂思路。請記住,回答這種問題隻會損害自己。
2.準確判斷
談判中高明的回答是建立在準確判斷對方用意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弄清對方提問的動機和目的,就按常規做“是”與“不是”的回答,結果反受其害。
在一次宴會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提出了一個怪問題請中國作家回答:“把一隻2500克重的雞裝進一個隻能裝500毫升水的瓶子裏。用什麼辦法能把它拿出來?”一位中國作家回答說:“您怎麼放進去,我就怎麼拿出來。您憑嘴一說就把雞裝進瓶子裏去了,那麼我就用語言這個工具再把雞拿出來。”
多麼絕妙的回答!然而這個回答正是在準確地了解了對方提問的動機後做出的。
3.縝密思考
談判中,對於對方的提問,在回答之前必須經過縝密的思考,即使是一些需要馬上回答的問題,也應借故拖延時間,經過再三思考後再回答。
4.以問代答
這是應付談判中那些一時難以回答或不想回答的問題的方式,就好像把別人踢來的球再踢回去,讓對方在反思中自己尋找答案。這種回答對應付一些不便回答的問題是非常有效的。
一位音樂家臨處死刑的前一天還在拉小提琴,獄卒問:“明天你就要死了,今天你還拉它幹什麼?”音樂家回答說:“明天我就要死了,今天我不拉,還等什麼時候拉?”以問代答,發人深思。